借鑒星日提振婦女勞動力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剛過去的星期日是母親節,走訪社區期間,除了向不同崗位的在職婦女致意,也聆聽了很多全職媽媽的心聲:她們都希望重投職場,增加家庭收入以改善生活,卻因缺乏支援而卻步。立法會資料研究組剛完成關於新加坡和日本支援在職母親及銀齡就業的研究,可作為特區政府發掘、釋放潛在勞動力的參考。
2024年,新加坡和日本的壯齡女性(25-54歲)勞動人口參與率,分別是86.6%和83.6%,均比香港72.5%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研究歸納出兩國成功吸引育兒婦女重投工作的4項政策措施,分別是較靈活和較長的育兒親職假、大幅擴展費用相宜的幼兒照顧服務、給予僱員申請彈性工作的權利,以及稅務誘因。
在新加坡,子女7歲前,父母每年最多可享6天有薪育兒假;有薪侍產假剛倍增至4周;明年4月起,父母共享親職假由6周增至10周。日本方面,母親親職假為44周,父親為48周。雖然職場文化令男性員工的放假比例僅17%,但已透過修法強制企業披露比例,目標是今年達到50%,2030年提升至85%。日本還有5天無薪假期供父母照顧生病子女,侍產假則同為4周。
幼兒照顧服務方面,全港為兩歲以下嬰兒提供的照顧服務僅佔同齡人口比例4%,新加坡和日本佔比為18%及44%;三歲及以下的服務名額佔比高達90%及89%,遠高於香港的30%。收費顯著低於香港水平,只佔住戶收入中位數的6%及5%,香港則為15至20%,收費中位數高達5,549港元。
最後是彈性工作的權利及稅務誘因。新加坡政府、工會和僱主聯會,最近檢討並公布《三方彈性工作要求指引》,正式僱員可書面要求彈性工作,僱主必須按指引公平地考慮,並於兩個月內書面回覆。若僱主拒絕,必須有合理的業務理由。另外,新加坡向在職母親提供了具吸引力的稅務寬免,在提供類似香港的子女免稅額之外,首名子女還可豁免計算15%收入,次名20%,第三名及以上25%。
香港要維持發展動能,必須提振低下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增加託兒服務及資助額能直接幫助婦女重投職場。新加坡不惜工本拓展幼兒服務,照顧名額在10年間增加177%,幼教服務開支9年間增加4倍。另有研究指出,日本為5歲及以下幼童提供的幼教服務每增加1個百分點,母親的工作概率就會增加0.27個百分點。我們不能將資助託兒當作負擔,應視之為保持香港競爭力的必要之舉。
另外,政府應有更大魄力優化育兒親職假,推行全薪產假、侍產假是第一步,未來要增加日數和其他安排,例如育兒假。立法會的研究提到,新加坡的彈性工作安排雖非強制性,但獲得僱主積極支持,批出比率高達84%。這顯示勞資政平等協商的重要性,期望政府更多聆聽工會意見,三方攜手提振本地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