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12措為企業開閘放水 港企受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廣東再出招,用「真金白銀」撐企業。廣東省政府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出台的《廣東省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12條措施」)。「12條措施」重點幫企業減輕成本、解決融資難題,而且內資外資一視同仁,港企一樣受惠。廣東省商務廳廳長張勁松表示,預計每年會提供最多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貸款貼息,單個企業最高可以拿到2,000萬元貼息,減輕還款壓力。
廣東擁有市場主體超過1,900萬家,其中企業超過83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當中亦有不少港資企業。「12條措施」對當中符合條件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年度新增銀行貸款,為企業「開閘放水」。「相比過往的政策,這次政策銀行貸款貼息比例,由以往最多三成,提高到三成半。」廣東省委金融辦副主任童士清說,如果企業成功借到錢,政策期內可享最多一年貼息。
突出培育新質生產力產業
對於達不到貸款門檻的中小企,廣東省政府會透過擔保增信,幫助「開綠燈」。童士清舉例稱,「某小微企業原本只能申請500萬元貸款,通過擔保增信後,銀行放款額度可能提至1,000萬元。」
為配合「12條措施」,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胡建斌表示,預計省財廳將通過三年時間額外新增約136億元資金,支持這輪政策落地。
據悉,今年一季度廣東新設外資企業5,922家、增長16.9%,實際外資357.6億元,增速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和主要經濟大省。「這顯示出真金白銀的外資激勵政策正在起作用。」張勁松強調,跨國公司如果把中國區、亞太區甚至全球總部設在廣東,最高有800萬元一次性獎勵;設立全球研發中心,最高再有600萬元扶持。
「12條措施」並明確提出,將突出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重點產業領域。對於這些新質生產力產業,廣東爭取到2027年,累計建成不少於10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場景創新試驗區,每年促進不少於100項新技術新產品在省內實現首用首試。
為避免地方招商出現「內卷」問題,「12條措施」還特別提出,針對投資額逾50億元的重大項目,推出「首談首報」制度,並由省市主要官員定期與企業對話,協助解決實際問題,既防止招商「內卷」為企業帶來困惑,亦避免在工作中增加企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