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秩序從何來
香橙老師
課堂井然有序,學與教就能順利;學生保持學習狀態,學習便能事半功倍。相反,課室若常見混亂、分心、插話,除影響教學節奏,也反映課堂管理策略需調整。管理課堂從不靠高聲喝止或嚴苛懲罰,而是在日常細節中建立,在互信與理解中成形。
美國教育學者Harry K. Wong曾指出,有效的課堂管理,從第一天便要開始。清楚的規則,不只是限制,更是一種預期。老師若能在學期初時跟學生共同訂立規則,並說清楚這些規則的意義,學生便不會覺得「被管」,反認為這是大家共同維繫的秩序。當學生知道怎樣的行為會影響別人的學習,規則便不再只是老師的要求,而是一種集體的承諾。
當然,規則若無後果,便是紙上談兵。老師對於學生的違規行為,若處理標準飄忽不定,學生便會開始試探底線。今天嚴、明天鬆,久而久之,規則變成無人理會的擺設。老師要冷靜回應學生的錯誤行為,執行一致,讓學生明白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係。不是為了處罰,而是讓學生學會選擇與承擔。
課堂秩序從來不應該是扼殺學生的工具。真正的秩序,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安心學習、自由發言、主動參與。一些小設計,例如讓學生輪流主持討論,或負責整理學習材料,既是實踐責任的機會,也是在秩序中學習自律的過程。
當學生知道老師有原則、有界線,但同時願意聆聽與尊重,課室就建立起一種穩定而有彈性的氣氛。課堂秩序是在每天的互動和細節中,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結果。這些累積,得靠師生雙方共同付出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