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達:銷售漸轉內地市場 「練好內功」覓出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 新疆報道)溢達集團在2020年被美國無理列入「實體制裁名單」,其後生意額近一半受到影響。集團除向美國政府提出訴訟外,亦逐漸將銷售轉至內地市場,並成立創研村推動科研產業化,以及在公司旗下設立「派」與「十如仕」兩大品牌。溢達集團新疆區總經理趙陽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面對美國近月發起新一輪貿易戰,內地企業需提高對內地市場的重視,並積極轉型升級,「練好應對危機的內功。」

  溢達董事長楊敏德在被「制裁」後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溢達重視且尊重新疆所有員工的尊嚴,並積極努力創造一個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或恐嚇的包容性環境。同時指該名單的指責與事實完全不符。多家國際級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曾對集團開展審計,結果均明確顯示無任何證據證明,企業在任何情況下存在強迫勞動或脅迫員工的行為。

  但美國充耳不聞,趙陽憶述,溢達在「被制裁」前替多個國際品牌代工,有40%的產品銷往美國。不過在「制裁」後的2023年底,銷往美國的產品幾乎清零,溢達整體銷售額減少近一半。

  為尋找新出路,集團近年注重內地市場,並積極轉型升級。趙陽表示,集團已轉為與李寧、安踏等內地品牌合作代工,並逐漸將銷售轉移至內地市場。他補充,新疆棉議題也令部分歐洲客戶對合作產生擔憂,不過溢達保留進口棉業務。溢達亦積極推動轉型升級,除紡織服裝主業以外,成立溢達創研村孵化農業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初創企業。

  推動自有品牌建設與內銷

  紡織服裝方面,溢達摒棄原先轉為其他國際大牌代工的傳統做法,集團旗下建立「派」與「十如仕」兩個品牌,推動自有品牌的建設與分銷,「兩個品牌現在發展迅速,共有10家門店,其中一家設在香港。『十如仕』已經有34家門店,當中8家在香港與越南。」

  被問及內地企業如何應對美國挑起的新一輪貿易戰,趙陽表示,企業可在內地市場尋找新機遇,「14億人口還是有它的消費能力在,企業需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內銷。」他建議,企業在關稅戰陰霾下需積極轉型升級,練好應對危機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