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今品】孤城守疆懷壯志 捷報還鄉顯赤心
從軍行(1)
王昌齡(2)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3),孤城遙望玉門關(4)。
黃沙百戰穿金甲(5),不破樓蘭終不還(6)。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7),紅旗半卷出轅門(8)。
前軍夜戰洮河北(9),已報生擒吐谷渾(10)。
註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述軍旅之苦。
[2]王昌齡︰字少伯,唐朝著名詩人,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等美譽。
[3]青海︰指青海湖。雪山︰指祁連山,位於青海湖之北。
[4]玉門關︰古代中國邊塞,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北。
[5]黃沙︰指沙漠。金甲︰金屬製的護甲。
[6]樓蘭︰漢朝時西域國名,這裏借指外族。
[7]大漠︰遼闊的沙漠。
[8]半卷:卷,通「捲」。半卷形容軍旗風中捲動的樣子。轅門︰軍營的門。
[9]洮(粵:逃tou4)河︰黃河上游的支流之一,位於今甘肅省境內。
[10]吐谷渾(粵:突玉雲dat6 juk6 wan4)︰古代胡人部族,這裏代指胡人首領。
語譯:
其四:青海湖上空密布的陰雲遮蔽着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從一座孤立無援的城頭,遠遠可以望見玉門關。在沙漠身經百戰的將士連鎧甲也磨穿了,他們誓願,不擊敗胡人軍隊決不回中土!
其五:大漠上沙塵滾滾,日色昏暗,風中捲動起紅色軍旗,部隊從軍營浩蕩出發。我方的先頭部隊夜間在洮河以北與胡人交鋒,傳來了生擒敵軍首領的捷報。
賞析:
這兩首詩是典型的盛唐邊塞詩。戍邊將士的生活誠然是艱苦的——這點王昌齡並不諱言,但作者並未因此變得厭戰、畏戰或反戰,他筆下的將士——相信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將士——在苦戰中仍保持着樂觀精神。
在第一首詩中,將士們遠赴青海湖、祁連山作戰,戰地長雲籠罩,白雪封山,他們守着大漠中一座孤城,連年征戰使鎧甲也磨穿了,但將士們未有變得意志消沉,士氣低落,反而激發出強烈戰意:「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氣概是何等英勇!
在第二首詩中,大漠上颳起大風,沙塵遮天蔽日,此時行軍出征,似乎戰局不明朗,勝負難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先頭部隊已生擒了敵軍首領,捷報傳來,軍心大振,讀者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今天中國的領土,是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鮮血換來的。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理應負起責任,守護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
同學們,你對軍旅生活有憧憬嗎?通過參與「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這類活動,您可得到軍旅生活的親身體驗,定必收穫良多。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