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蚊跟人入屋 長遠破局之道

  黃冠麟 學研社成員、文化工作者

  蚊患這個議題絕對是跨世代、跨政治光譜,幾乎可以稱為普世價值級別。夏天為香港帶來的除了雨水和美腿外,還有會跟人入屋的惡蚊。即使特區政府加上各屋苑的管理公司已經全方位進行監測或滅蚊工作,區議員「指天篤地」拍攝防治蚊患的照片作為工作紀錄,但感覺上蚊患情況遠比回憶中的情況嚴重,這座國際大都會的市民,不論城鄉,都會陷入殺蚊持久戰。

  客觀現實,蚊患不止是公共衞生問題,背後更是城市生態系統失調的惡果。蚊子只需要積水即可產卵,社區積存大量建築廢料,只需要一場雨,即為白紋伊蚊打造完美育嬰室。正常情況下,如果城市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多樣性,如壁虎、雀鳥、魚等等蚊子自然界的剋星,加上合理的現代化滅蚊工具如蚊油、蚊沙之類,將蚊子滅殺在幼蟲(孑孓)時期,應可緩減蚊患。

  我想,我們一直在講要建造一個更宜居的香港,為下一代留下可持續的城市,那麼在防控蚊患當中,以科技結合傳統智慧的治本之道不可或缺。比如了解蚊子的生活習性然後進行逆周期,在城市中設置生態魚缸或者人工積水,引誘蚊子在水中產卵,然後食蚊魚會吃掉水中孑孓,讓孑孓無法長大成蚊。這種運用生物防治的概念實現「一物治一物」,減少使用化學物質干預自然,比用毒性更烈、影響其他生物的專滅成蚊除害劑,好得太多了。

  蚊子吸血很公平,不論富或貧。要清楚明白治理蚊患的本質,除了殺蚊本身之外,亦可以教育和社區治理的其他方式,讓社區了解與自然關係、人與城市生態的互動結果,將公眾意識從「被動消殺」轉向「動態清零」,最終全社會積極參與。別忘了社區上還有很多持份者,應該要出力。做好個人及居家衞生;關愛隊結合地區行政系統多作公眾宣傳,派發中藥防蚊香包;甚至組織地區義工參與社區清潔運動等等,今日香港要為蚊患困局破局,除了「打1823報食環」、「搵區議員」等講到口臭的做法之外,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