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抗挫折

  香橙老師

  成長過程中,挫折是必然的經歷。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當孩子還未有獨立應對事情的能力時,正是孩子最佳學習自理的狀態。這時當孩子面對挑戰,家長可透過適度介入,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角色並非為孩子排除所有障礙,而是提供適當指導,幫助孩子發展自主解難能力。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提到,兒童期的關鍵在於培養自主性與勤奮感。若孩子習慣依賴成人解決問題,可能會缺乏自信,甚至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家長的處理方法,並非一步就完全放手,而是逐步減少直接介入孩子的困難。例如當孩子面對人際衝突,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對策,而非立即出手把困局擺平。

  研究顯示,讓孩子適度面對壓力,有助建立孩子的心理韌性。心理學家沃納(Emmy Werner)發現,能適應挑戰的孩子,通常來自提供穩定支持和適度挑戰的家庭環境。當孩子面對人生低谷,面臨情緒挑戰,例如在比賽中失敗,家長可先認同孩子的情緒,再引導反思改進方法,積極對孩子表示支持。

  家長的角色主要是引導。當孩子與同伴出現矛盾時,家長可先讓孩子描述事件經過,再提問如:「你認為對方的立場是什麼?」幫助孩子發展解難能力。同樣當孩子遇到學習瓶頸時,家長可透過提問鼓勵探索,而非直接把瓶頸打通。透過間接的幫助,孩子就能建立面對挑戰的能力和能耐,在生活中構建解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