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線上/科大AI電影節 82國家及地區參賽

AI技術已在電影製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復仇者聯盟》、《蜘蛛俠》及《哪吒之魔童降世2》等多部國內外大片,均有使用AI技術提升畫面呈現及優化製作流程。為推動藝術科技發展,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昨日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AI電影節」,吸引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其中包括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和業界翹楚與新進的手筆。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科大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三個獎項得主。\大公報記者 袁雅婷
作為大中華區內首個同類型比賽,科大 「AI電影節」(AIFF)於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界別備受關注,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團隊雲集多名電影界重量級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電影特效大師Richard Taylor;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電腦動畫節主席張漢寧。此外,活動亦榮獲亞洲數字藝術展、史丹福AI微電影節2025,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AI電影製作駭客松等夥伴的鼎力支持。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致辭表示,科大去年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致力於培養能夠在藝術創作中運用尖端技術的未來人才。這次科大在校園內舉辦首個大型AI電影節,不僅是科大推動藝術科技的重要里程碑,更可促進創意交流,激發關於藝術科技未來的討論,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
未來推AI音樂節及戲劇節
郭毅可還指出,電影節展示了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思考推理,還能進行藝術創作,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除了AI電影節,科大亦打算在未來推出AI音樂節、AI戲劇節等一系列活動。
科大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署理主任傅紅波教授感謝業界和學術界對活動的不懈支持,他希望透過舉辦AI電影節,集結來自不同背景的電影製作人、內容創作者和藝術家,營造一個協作環境,探索藝術科技的未來。
構建工業和藝術界良好生態
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助理教授饒安逸教授介紹電影節詳情指,今次活動主題是AI賦能藝術,由AI賦能藝術家來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希望去徵集全球的AI電影的投稿,並且去啟發有深度的討論,鼓勵全球和當地的參與,一齊構建工業界和藝術界的良好生態。
饒教授亦表示,今次AI電影節反響熱烈,共收到了來自82個國家地區的742份投稿,參加者有13歲的美國新澤西州的小女孩,到屢獲大獎的電影製作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