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市成金/中國高科技: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譚浩俊

講到高科技,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美國,認為中國與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差距很大,更有人把差距量化到年份,有的方面差距十年以上,有的方面差距二十年以上,有的差距更大。欲問理由,卻是說不清道不明。也就是說,在有些人眼裏,中國與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差距,就是一個根本無法化解的難題,甚至被認為縮小差距也很難。
高鐵電動車更勝美日
在筆者看來,差距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也是不能否認的問題。但是,差距到底有多大,也不是某些專家、學者所說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是眼睛能夠看到的差距,與中國人縮小差距的能力相比,是不匹配的。實際差距,遠沒有專家、學者拍腦袋的數據那麼大。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分析中美高科技方面的差距,不能用靜態、僵化的方式,只在技術上看差距,譬如光刻機,如果只看幾代機之間的差距,可能需要的時間確實很長,甚至永遠趕不上。
但是,如果能夠動態、靈活地看問題,有些方面的差距,就不是真實的差距,而是名義上的差距。只要中國人把時間和精力投到技術創新方面,與美國在高科技領域方面的差距,就會快速縮小,甚至超越。
最典型的,莫過於高鐵了。中國在鐵路方面,專家、學者也曾認為與美國、日本等的差距很大,特別是日本的新幹線,被認為是高不可攀。現在來看中國的高鐵,還屬於趕超項目嗎?世界上最好的高鐵,到底在日本,還是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至今還沒有高鐵。那麼,當如何看待曾經的差距呢?如果靜態地看待中國與日本、美國方面的鐵路,中國是否還要遠遠地跟在美國、日本後面?
美國問中國借月壤
同樣的,中國在汽車領域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也被認為是很難超越,只能拉近距離。結果呢,西方國家反而要利用政府力量阻止中國汽車進入了。原因就在於,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實現了反超。即便品牌影響力還比不上國際知名品牌,但就新能源汽車本身來說,已經足夠參與國際競爭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國際知名品牌,誰也不敢小覷中國自主品牌。只要車企能夠專注、耐心,全面超越國際知名品牌也是指日可待。而中國車企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只是近幾年的事。
特別是航天領域,原本美國是不帶中國玩的。現如今,向中國開口借月壤了。眼下,中國在芯片、半導體設備等方面,確實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如果用靜態的思維去分析,專家學者們一定又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年差距的觀點。如果一直用這種靜態、僵化的思維去分析中國在科技領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差距,可能永遠無法超越他們了。
實際上,中國絕不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在這些方面超越發達國家,再給中國五年時間,絕大多數芯片、半導體設備等都能實現趕超。而這,顯然不是想當然,而是國情使然,是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使然,是中國科技人員的能力使然。
從政府主導來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和號召力,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無法相比的。財力方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政府調度、企業籌集、居民支持,都能為高科技創新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財力。那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有這樣的號召力、行動力嗎?中美之間的科技差距,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角度分析,差距還會有那麼大嗎?
從企業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來看,只要政策上給予良好的支持,資金方面給予有效的供給,市場方面營造良好的環境,企業的創新熱情就能快速激發出來。按照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勤勞能幹,西方國家企業五年、十年才能突破的技術,中國企業不會超過三年。
全力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從科研人員的創新欲望和決心來看,也是西方國家科研人員無法相比的。為了一項科研成果,中國的科研人員可以不分日夜地鑽研,且可以帶動一群人共同攻關。而西方國家的科研人員,大多沒有這樣的奉獻精神。
還有廣大的員工,他們不一定都能搞發明創造、技術創新。但是,他們有對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支持力,他們每個人都會用行動支持科研人員創新,把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西方國家的員工,有這樣的覺悟嗎?
所以,在中美科技差距問題上,絕不能靜態、僵化地看待,而要動態、靈活地看待,要看到中國在縮小差距方面的能力。如果把能力因素考慮進去,中美之間的高科技差距,絕對不像專家學者所說的那麼大。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