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功夫不在Deadline\喬 苓

  逢周三、四見報

  每天都想早些起來,但經常鬧鐘關了一次又一次,不到再不出發就遲到的時刻決不下床。有人建議,可以把手機放到遠一點必須站起來走過去才能關掉的地方,來克服「啟動」困難。試了幾次發現,果然與其一直躺着反覆醞釀起床的動力,不如直接站起來,就在這一站的過程中,身上氣力便充盈了起來。而早早出發,路上可以不疾不徐,自然不必再慌慌張張趕車。

  當下年輕人之間流行一句話:Deadline(截止時間)是第一生產力。比如接到一項文案任務,遲遲不動手,總覺得好像還沒來靈感,材料收集也還不齊全,準備不充分。於是,沖上咖啡,邊刷視頻邊慢慢準備,這樣往往半天還未動筆,直到臨近要交文案的Deadline,才腦子飛轉,鍵盤生風,效率全靠截止日期提升,而且「Deadline越近,動力越足」。

  研究顯示,Deadline只能產生壓力下的短期效用,在同等時間內,還是從容規劃者完成工作的質量普遍更高。堅持規律的工作習慣,還能降低工作啟動的心理阻力。

  在作家裏,村上春樹是典型的「從容規劃者」,他有一個傳播很廣的「每日十頁」的寫作習慣,即每天必須寫十頁紙,每頁四百字。在他看來,狀態不好就不寫,狀態好時拚命寫,這樣的寫作狀態是不長久的。

  前幾日,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去世,這位寫出《綠房子》《酒吧長談》等多部經典作品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介紹,他也一直堅持嚴格的寫作日程,即使沒有任何新想法,每天清晨到下午兩點都待在書房裏工作。「靈感來自有規律的勞作。」他說,靈光乍現會出現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坐等靈感降臨,自己一本書也寫不出來。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鬆。還有記者問略薩,作為一個作家,你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略薩回答是「持之以恆」,這讓他取得了原先以為自己無法企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