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史可法與朱自清\胡一峰

  離開揚州前,去了朱自清故居。故居位於廣陵區安樂巷,屬於典型的南方民居,深藏在居民小區內,質樸日常,一如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和文章。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江蘇海州,童年遷居揚州。但他在《我是揚州人》裏宣告:「我家跟揚州的關係,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現在亡妻生的四個孩子都已自稱為揚州人了;我比起他們更算是在揚州長成的,天然更該算是揚州人了。」

  朱自清從教多年,從中學到大學,輾轉多地,揚州的故居保存最完好。在這不算大的院落裏,有朱自清的書房、新房,還有他的一些遺物,也有他父母、子女的卧室。從牆上的展覽可大略了解他的生平和家族情況,展板還摘錄了《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裏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在同時代的文學家中,我以為,朱自清是最有家庭感的,進入這個故居,愈發感到他筆下那雋永沉實的親情。

  展板中說,朱自清的父親,也就是「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句名言的主語,曾在史公祠養病。幼年朱自清陪侍父親時聽他講了不少史可法的事跡。從故居出來,我又來到梅花嶺畔的史可法紀念館。院內古樹參天,享堂「氣壯山河」的匾下,史可法雕像紗帽官袍,目視遠方,凜然端坐,堂後便是衣冠冢,立着「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公可法之墓」的碑。

  史可法與朱自清,其人其文,我都不陌生,二人之間隱伏的精神脈絡,卻是此前不曾注意過的。從朱自清故居走到史可法的衣冠冢,路程很近,走快些只需十幾分鐘,比這更近的是兩位前賢的精神距離。懂得史可法,便懂了朱自清身患重病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宣言》;懂了朱自清,也便懂了中國士人從史可法之前延續至史可法之後的傲世風骨。(散記江蘇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