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軟對抗」危害社會須及時遏制消除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暨主題講座昨日在會展中心舉行,今次講座以「軟對抗的迷惑性和對安全和發展的破壞力」為主題,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主持,內地、香港學者,以及特區政府官員等主講嘉賓闡述了警惕軟對抗的重要性。
陳國基表示,「軟對抗」是影響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風險因素,其危害不亞於「硬對抗」。全面、及時、有效地防範、遏制、消除「軟對抗」的危害,是特區政府的責任和工作目標。\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文) 林良堅(圖)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主題講座的開場致辭時表示,可以用「不堪回首」來形容2019年黑暴,反中亂港勢力內外勾結,令香港充滿暴力、民生困苦、經濟受壓。而2020年6月30日通過實施的《香港國安法》,及去年3月通過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令特區政府能夠在清晰嚴謹的國安法律基礎下,遵循法治原則,有法必依,有罪必究,公平公開公正審理國安案件。同時加強公眾的推廣教育,提升全社會的國安意識。令今日的香港,社會安定祥和,在特區政府凝心聚力的帶領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仍需防範反中亂港勢力進行充滿迷惑性的「軟對抗」,利用灰色地帶,影響社會生活各個範疇。
陳國基:「軟對抗」荼毒市民
陳國基總結「軟對抗」的四方面危害包括:阻止政府施政;加劇社會內耗;損害香港形象及荼毒市民及青少年。他呼籲社會各界對於「軟對抗」應高度防範、積極應對、有效消除。
黃大慧:大國博弈「認知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大慧在講座上發言表示,認知領域的作戰已成為大國間競爭和戰略博弈的新興領域,而軟對抗是西方國家認知戰理論在香港的具體體現。其主要是通過傳播虛假敘事迷惑大眾,手段隱蔽,難辨真偽。香港是多元開放、高度互聯的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共存,因此更易遭受「軟對抗」的衝擊。他呼籲特區政府需提升國家安全監測和預警能力,以及國家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和影響塑造能力,加強文化自信,構築民眾思想上的防火牆。
劉兆佳:比軍事行動影響深遠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劉兆佳說,軟對抗的形式包括暗示、誘導、含沙射影、發布虛假消息,以及對事件進行別有用心的解讀等,在社會上造成誤解及不安,有時甚至比軍事行動更加影響深遠。香港居民享有高度的言論是表達自由,因為更易被外來敵對勢力抓住機會,破壞香港的穩定和國家安全。他強調,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防範「軟對抗」仍是香港特區和社會各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發言中總結香港面對的四大國安風險,包括外部勢力通過抹黑和「制裁」妄圖危害我們的國家安全;潛逃海外的反中亂港分子,於海外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勾當;本土恐怖主義,以及本次講座的重點──「軟對抗」。「軟對抗」利用輿情、網上發酵等手法去分化社會,挑撥社會矛盾。
鄧炳強:依法追緝在逃分子
對此,鄧炳強提出五項應對策略,包括加強情報收集及執法的工作;對抹黑言論的及時反駁;優化法律工具;加強跨部門協作,以及深化宣傳教育。他強調:「維護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在風高浪急的形勢下,惡勢力的攻擊只會令我們更加團結。」
蔡若蓮:強化學校監察機制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出,嚴防「軟對抗」,必須從「強心」出發,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日常教學融合,做好價值觀教育,培養同學的愛國心;同時亦要「強師」,提升教師的專業認知和敏感度,做好學生的「認知守門人」,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強化學校監察和監督機制,及時制止及預防對抗勢力滲透,締造安全的學習環境;強化跨部門、跨界別合作,合力築起國家安全保護網。她強調,學校是防範「軟對抗」的最前線,需時刻保持警覺,鞏固校園國安屏障。
陳國基在總結致辭中指出,可從四方面着手,有效防範、消除「軟對抗」的危害。首先必須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堅決將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管治隊伍之外,從治理體系上杜絕「軟對抗」的空間。其次,依法保障言論自由,但絕不容許針對特區的造謠抹黑和惡意中傷。同時必須力求完善施政,做好各種各樣溝通解說工作,令「軟對抗」無可乘之機。最後,必須加快塑造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適應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他說:「我深信,只要我們堅持「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各項工作到位,幹出實績,民心歸向,「軟對抗」在香港就沒有土壤、沒有市場,掀不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