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雞湯肉米粥\蕭欣浩
參訪澳門旅遊大學,好友梁嘉豪講解當地飲食文化,先介紹葡撻、豬扒包、馬介休球等名物,再談葡國菜與土生葡菜,滿是歷史相關的人物與故事。學習不忘實踐,澳門不乏新舊土生葡菜餐廳,好友領頭,穿街過巷,轉入氹仔木鐸街的一家食肆。每次還是會點馬介休球,魚絲足料鹽香,每家製法不同。
初試澳葡焗肉圍(Capela),用免治豬肉、煙肉、麵包、洋葱等材料混和,入模塑形成圓環狀,再烤焗,入口鬆化惹味。另點澳葡免治豬肉,豬肉混和香料炒熟,下墊炸薯粒,上鋪太陽蛋,風味十足。
清代《清稗類鈔》記「空心肉圓」,也用上肉碎,詳言:「空心肉圓者,以豬肉捶碎,用凍豬油入團中蒸之,則油流出而團中空矣。」豬肉碎搓成肉圓,以凍豬油為餡,豬油流散,肉圓中空。
肉碎另可用於煮粥,現代仍然常見,元代《丹溪醫集》載治理消渴,可「用好粳米煮粥,以膂肉碎細,煮服以養腎,則水有所司。」「膂」指脊骨,膂肉就是裏脊肉,或稱「柳梅」。先煮粥底,再加肉碎,可養腎固水。
明代《遵生八箋》記「肉米粥」一條,食譜如下:「用白米先煮成軟飯。將雞汁,或肉汁,蝦汁湯調和清過。用熟肉碎切如豆,再加茭筍、香藎,或松穰等物,細切,同飯下湯內,一滾即起。入供以鹹菜為過,味甚佳。」先煮飯,再用湯底煮成粥,添熟肉碎,另加材料,單看文字,已對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