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排水每小時800立方米

  渠署300萬元引入4款 水陸兩用能入商場鄉村等

  雨季將至,天文台早前預測今年全港降雨量介乎2,100至2,700毫米,熱帶氣旋數目為5個至8個,分別屬正常及偏多水平,渠務署已更新防洪設計手冊,提升抵禦雨量標準,並計劃在元朗興建防洪壩,可抵禦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同時署方加入更多科技應用,今年斥資300萬元引入4部排水機械人,以加快處理水浸事故,有關機械人可水陸兩棲,全港各區靈活調配,商場地庫、地下設施、鄉村、馬路等積水情況均可應對。

  渠務署昨日舉行「創科賦能 智慧治水」簡報會,介紹今年的雨季防洪工作,並展示部門的創新技術應用。署長莫永昌表示,去年署方共接獲48宗水浸個案,全部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處理,今年署方將緊急應變隊伍由160隊增至180隊,進一步加強處理能力。

  創新科技方面,4部新引入的高性能排水機械人,分別為「龍吸水」、「小禹一號」、「小禹二號」和「小禹三號」,當中「龍吸水」造價最高,約100萬元,排水能力亦最強,每小時排水量最高達800立方米,可遙控使用,能連續8小時工作。

  「龍吸水」採用一體化設計,內置水泵、發動機和控制系统,其機身配有照明系統及履帶,可配合複雜地形環境,能爬上樓梯或30度斜坡,能應付鄉村、馬路、地下停車場等不同環境的水浸。操作人員可根據現場情况,智能調節馬力和抽水流量。莫永昌說:「一般來說水浸界定是100毫米或以上,我們覺得要採取行動,屆時我們會考慮是否出動機械人,始終我們的機械人現在只有4部,全港若遇上特大暴雨時我們如何分工、排優次,這是我們今年需要學習的地方。」

  渠務署昨亦展示其他高科技設備,包括近年引入的多款渠道檢測機械人,例如「百變探哥」、「聲探」和「檢測機械狗」。工程人員只需在地面安全位置遙控檢測機械人進入渠道,即可透過機械人配備的攝影鏡頭收集渠道狀況資料,克服某些渠道水位過高或地形環境複雜的問題,使檢查工作更高效及安全。

  無線遙控入渠道清淤

  為提升清淤工作效率,渠務署最新引入3部遙控清淤機械人「𢳂得滿」、「𢳂得快」和「𢳂得鳥」。這些機械人可無線遙控,配合輕巧設計,能在渠道內自由移動,特別適合在明渠、河道等位置遠距離清淤。

  因應2023年9月的世紀暴雨,渠務署去年3月更新設計手冊,提升排水系統標準,將世紀暴雨的每小時158毫米降雨量納入標準,莫永昌說:「現時設計的主要防洪工程或設施,會採用2023年500年一遇的標準做設計。」當年發生嚴重水浸的地方,如黃大仙、柴灣已作出各項針對性改善措施,包括加建入水口或排水沙井,黃大仙港鐵站及商場亦安裝擋水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