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港青驚嘆︰「高架公路」竟是供水水管!

民青局「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首個主題活動「廣東省思源之旅」帶領約80名「連青人網絡」會員青年,在13日先後走訪東莞、深圳兩地的東深供水工程重要節點,見證東江水輸港前的歷程。青年們對內地同胞為了香港穩定安全用水的貢獻、國家對香港發展的支持與關愛有了無比深刻的體會,表示「作為香港青年,我們回去後會繼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東江水的故事,飲水思源。」
參訪團大巴在高架的圓筒狀「公路」下駛過,接着爬過一段盤坡路,佇立水面的一座大型泵站終映入眼簾。行程首站,青年們來到位於東莞市的金湖泵站及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這裏是東深工程水位的最高點,經分級提水後「倒流而上」的東江水將從這裏直下深圳水庫。剛才看到的「公路」,其實是東深供水工程的巨型輸水水管,讓眾人深受震撼。
「我們以為是一條高速公路,沒想到竟然就是供水的水管!」港青潘傑驚嘆,雖然自己從小飲用東江水,但從沒系統了解水是如何來的,透過這次參訪,他增進了東深供水工程的知識。身為中學老師,他將更生動地教導同學們要珍惜資源:「水資源是有限的,一份水資源供給了香港,內地就少用一份,我們需要讓下一代學會珍惜。」河源等水源地為了保護供港水源,犧牲經濟發展的機會,令潘傑十分感動,也促使他不斷思考香港青年應該如何回饋這份付出:「例如可以多來內地城市旅遊參觀,支持旅業發展,幫助同胞們有更好的生活。」
港青思考如何回饋祖國
隨着東江水流動,參訪團來到東江水入港前最後一站──深圳水庫及深圳生物硝化站。走在主壩上,望着翠綠的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看着生物硝化站裏正在淨化水質的池池江水,港青蕭子嘉感慨,「作為護理師,我無法想像醫院裏沒有這些水該怎麼辦,它真是生命之水。」從小就聽爺爺提及香港旱災時艱難的故事,蕭子嘉因東江水供港的故事而觸動:國家剛起步發展時就撥付巨額財政建設東深供水工程、持續幾十年的技術投入、內地同胞的犧牲奉獻……「是這些巨大投入換來香港持續、穩定、安全的用水,我們香港青年應該從節約用水開始回饋國家和同胞。」 大公報記者 李紫妍東莞、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