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見/香江諾貝論壇 諾貝爾得獎者分享研究心得

  第二屆「香江諾貝論壇」亦在當日舉行,邀請了5位諾貝爾得獎者及多位專家到場演講。更請到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郁博士,重點講解資訊與技術影響人類的主線,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講述科技在未來社會的重要性。

  胡郁博士分享近日研究,並討論神經元在大腦中的協同工作方式以及相關觀測技術的發展,特別提到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能夠觀測全腦皮層神經活動連接的儀器,實現了從細胞到10萬級神經元連接的同步觀測。這為生命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全腦皮層如何連接和工作的機會。此外,還討論了光學陷阱的限制以及新的光學成像研究方向,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生命科學。

  好奇心驅動研究

  顧秉林表示,首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大會以匯聚頂尖科技力量,搭建起國際科技合作與青年對話的高端平台。「在此,我想以科技資源、創新資源、數字之魂為關鍵字,向各位青年科學家提出三點期望,一是高清科學之舉,隸屬多元世界的開放,以合作者之所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的科技發展以產業變革面臨着諸多的新的機遇;二是把握創新資源,推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加快發展;三是聚焦數字之魂,構建開放包容、突圍共生的全球創新生態,支撐數字新時代。」

  出席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包括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同為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安德烈·海姆,以及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梅布里特·莫澤。其中,安德烈·海姆演講中強調了基礎研究和好奇心驅動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常常源於意外的突破,這些突破往往源自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參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以「中尺度活體熒光顯微鏡」分享最近的研究,並討論神經元在大腦中的協同工作方式以及相關觀測技術的發展,還討論了光學陷阱的限制以及新的光學成像研究方向,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生命科學。\大公報記者 袁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