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與蘇東坡的約會\方曉嵐

  圖:東坡肘子。\作者供圖
  圖:東坡肘子。\作者供圖

  四月二日,有幸被邀出席上海「和東坡·交個朋友」宴集全球發布暨第二屆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與近兩百位專家學者、飲食行業人士等聚首一堂。

  蘇東坡,一位無可替代的中國歷史文化代言人,主辦方以「和東坡·交個朋友」作為一張亮麗的名片,在海內外弘揚中國飲食文化,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把傳統文化以活態傳承。

  中國人自小念書就認識蘇東坡,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他是耀眼的大文豪、書畫家,更是美食及烹調的鑒賞家,他的詩詞中有很多讚美食物的作品。試想千年之前,在那信息閉塞的年代,沒有電子通訊,沒有大量印刷出版,沒有一切宣傳機器,而蘇東坡也沒有條件像孔子那樣開院教學,貧窮潦倒也請不起食客和助手,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蘇東坡的成就,在中國傳誦千年。

  中國自商周時期起,已有古籍記錄飲食,但內容重點在於貴族們在祭祠時的器具與食物,到了漢唐時期,經濟興盛,飲食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大多數文獻記載的仍是皇室貴族的飲食,而作為宋代人的蘇東坡,寫的都是平民百姓吃的食物,他也樂於過平民百姓的生活。蘇東坡不僅僅是簡單地承載着「美食家」的稱謂,更是為百姓的飲食文化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載。

  古時中國人基本上每天只吃兩餐,到了宋朝,開放夜禁,百姓日常飲食由兩餐改為三餐,兩餐之間吃一次點心,逐漸成為百姓的生活習慣,繁華的夜生活從此開始,這是中華飲食的一個里程碑。在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見市井飲食之精彩,蘇東坡的確趕上了宋代的飲食好時光,只可惜他仕途不順,到處流轉,錦衣美食輪不到他,而簡單民間美食就成了他生命中的一大享受和慰藉。

  宋代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有一段「玉糝羹」,寫的是才子蘇東坡的食事,原文曰:「東坡一夕與子由飲,酣甚,槌蘆菔爛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為糝食之。忽停箸撫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間決無此味。」意思是蘇東坡有次與蘇轍(字子由)飲酒,飲到興致甚高之時,把蘆菔(蘿蔔)煮爛,不放其他材料,只是把米研碎做糝吃。席間蘇東坡忽然放下筷子,拍打桌子,說:「除非有天竺酥酡,人間絕無此美味。」蘇東坡為此羹命名為「玉糝羹」,並作詩稱頌:「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

  東坡肉是國人熟悉的東坡食祭,製作東坡肉,離不開醬油。中國人在約三千年前已懂得製醬來為食物提鮮,周天子用膳有一百二十種醬,每一種醬配一種食物,計有醢(粵音海)用鹽醃成肉醬、醓(粵音談)有汁的肉醬、醯(粵音希)肉類發酵後產生的酸味(醋),是用來醃製食物。由於以肉製醬不易保存,到了漢代,更多的是用植物來製醬,全國遍布製醬作坊。在醬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液體,稱為醬青。到了宋代,醬青不再是醬的副產物而是主產品,更不是貴族和有錢人的專利品,因價格下降,百姓都把它作為食物的調味料,並從此稱為「醬油」。蘇東坡正是趕上了普遍使用醬油的時光,有了醬油就有紅燒,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應運而生,雖然這些菜式都未必由他而創,但通過他對選用食材和烹調火候的理解,且用讚美的文字作出詠嘆,使之揚名天下而流傳而今,絕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蘇東坡寫美食,寫的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在他做官被一貶再貶的貧困潦倒人生中,他對大自然所給予的食材,充滿欣賞、敬畏、珍惜,於是他用僅有的、能負擔得起的食材,花心思去做到最好,並記錄下來與人分享,他的樂觀、豁達、從容,令人敬佩,他一生可能未嘗珍饈百味,但他是真正的美食家。

  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成就了聞名世界的中華飲食,無數先輩們的努力,點滴成金,其中包括了蘇東坡的功勞。希望通過這次「和東坡·交個朋友」的持續行動,讓東坡先生成為海內外成為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的明星代言人,說好東坡故事,說好中國故事,一起在傳承文化的路上,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