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開放公平的自貿體系是大勢所趨

  圖:2024年第136屆廣交會出口意向成交額249.5億美元。圖為當屆廣交會一展位工作人員佩戴智能仿生手(右一)與境外採購商握手。\中新社
  圖:2024年第136屆廣交會出口意向成交額249.5億美元。圖為當屆廣交會一展位工作人員佩戴智能仿生手(右一)與境外採購商握手。\中新社

  「我國現在已經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我們始終認為,通過貿易往來,不僅有利於發展各國的和平經濟,而且能夠有助於國際間友好關係的發展。」這是中國各國營進出口公司代表謝壽天經理在1961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幕酒會上的講話。廣交會創辦短短五年時間,中國就與上百個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凸顯其對中國參與全球貿易的重要性。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世紀5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進行封鎖,國家領導人大力發展經濟,在此過程中讓民族資本家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為廣交會成功舉辦創造了條件。在林江看來,廣交會很重要,經貿關係是推動外交關係很重要的基礎。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認為,「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表明新中國建立以來就積極參與到全球的貿易體系當中,彰顯了大國擔當。當下,美國政府推出不平等關稅,破壞了貿易公平,也對國際分工體系產生了重大的衝擊。廣交會的成功經驗證明,開放的公平的自由貿易體系是大勢所趨,中國在積極推動這種公平自由的貿易體系成為全球經貿主流的同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中國動能,推動全球化進程發展。\大公報記者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