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東說西/豁免手機芯片關稅 特朗普假讓步真施壓\黎家鑫

  在全球市場歷經一周劇烈震盪後,美股三大指數意外強勢反彈,道指單周上漲4.95%、標普500指數錄得自2023年以來最佳單周漲幅5.7%,納斯達克指數亦創2022年以來最大周升幅7.29%。然而,市場背後的風暴並未止息。美國揮動關稅戰大刀仍然懸掛在各國或地區的頭上,不單引爆全球股災,美元及美債同步崩跌。

  事實上,美國一手促成的這場貿易戰火,筆者相信並非魯莽之舉。最新消息指,特朗普豁免iPhone、筆記電腦、芯片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納入對等關稅中。此舉好像對中國釋出善意,其實只是常規談判技巧:一方面安撫國內科技股與消費者情緒,雖然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智能手機價值超過410億美元,近總額的一成,但受豁免的主要還是美國主導企業;另一方面,試探性地催使中方主動釋出通話邀請信號,從而重新掌握談判主導權,以筆者看法就是「假讓步、真施壓」的高傲外交博弈手法。

  目前美國通脹預期飆升至1981年以來最高6.7%。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總裁穆薩萊姆曾警示,關稅對物價的推升將引發次輪效應,美國聯儲局若忽視將無法應對同步來襲的經濟放緩與通脹再升風險。那提高關稅令中美貿易陷入停頓還有什麼意義呢?

  筆者看來,非理性的高關稅主要目的是特朗普將自己持續塑造成「保護美國工人」、「對中強硬」的公關手段,不單有利吸引搖擺州選票,更可透過關稅將一部分物價壓力「外部化」給進口品,同時維持他去中國化供應鏈,及令美國企業回流及再工業化的中長期戰略意圖,最重要的是再迫使歐洲聯合對抗中國。

  歐洲有跡象妥協

  未來90日關鍵在於,美歐能否就關稅問題達成框架協議。一旦歐盟與美國結盟,這象徵中國將面臨史無前例的經濟壓力。歐洲在觀望中國的同時,其實已有跡象向美國妥協,回想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已經知道歐盟選擇的是誰,就像法國認為中國不可能代替美國成為歐盟第一貿易夥伴一樣。若果美國取得不完滿的勝利,那美元差不多就該築底反彈了。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