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關稅霸凌】神州訪談:中國籌碼多 壓力在美方





著名學者李成接受本報專訪: 關稅戰難持續 「東升西降」成勢
4月11日傍晚,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在其香港大學新辦公室裏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中國政府剛剛宣布將對美關稅提高到125%,並稱將不再理會美方輪番提高對華加徵關稅的「數字遊戲」。此前一周,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完成「三級跳」至累計達到145%。
在李成看來,「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難以持續。」關稅戰對美國傷害最大,目前壓力在美國一邊,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要重回談判桌,「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必須拿出更多誠意,做更多事情。他強調,從中美關係大勢來看,「修昔底德陷阱」的命題是極其錯誤的,中美之間應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不是讓霸凌取勝,雙方要做某些妥協。●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葉格子 融媒記者 黃宇威、常麗娟
美無法承受中美脫鈎後果
中美關稅戰繼續下去,勢必中斷中美貿易往來。中美會否走向脫鈎呢?聽到記者的提問後,李成思索了一下回答道,「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有的。」隨後他便反問:「問題是,美國受得了嗎?我覺得貿易戰應該是暫時的。」
「關稅戰對美國的傷害最大。」在李成看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包括關稅戰在內的一系列做法,正加速全球化的終結,加劇許多國家對美國信譽的懷疑,加深美國內部對憲政民主前景的憂慮。美國本想傷中國,卻傷了自己,孤立了自己,傷害了美國的軟實力和聯盟體系。
「首先中國不願意脫鈎。」李成進一步說,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我不怕你,我是準備好的,孤立的不是我,而是你。現在貿易戰的壓力在美國一邊,國際上對中國批評的聲音並不大。事實上,對中美貿易戰的艱巨性和持續性,中國領導人早有警示,亦有所準備。中國領導人在過去幾年就有很明智的判斷,即中美緊張關係的趨向不會那麼容易改變,無論誰做總統,美國對中國恐懼、打壓的心態不會輕易改變。
因此,中國外交的重心轉向東南亞、歐盟,產業鏈、供應鏈也在向越南、墨西哥等轉移。現在東盟、歐洲分別是中國第一、第二大貿易夥伴。習近平主席強調發展與東盟的關係,本周將訪問東盟三國,就體現了這一思路。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在變化,提出雙循環戰略,現在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更好地實現包容性發展。
重回談判桌美需提可信解決方案
未來中美如何才能重回談判桌呢?「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首先要做出反應。貿易戰是特朗普開啟的,需要美方提供可信靠譜的解決方案,中國願意談,相信會做出綜合評估。」李成說,「現在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了,包括迫使美方結束懲罰性關稅政策,在跨行業、多範疇與中國開展合作等。特朗普此前的很多做法令信任度下降,美方必須做到很多事情挽回。相信中國也會抓住這樣的機會。」
談及中美關係的大趨勢,李成認為,中美關係的惡化與誰當領導人沒有太大關聯。這是一個結構性矛盾,「美國擔憂中國會取代自己,儘管中國從來沒想過要取代美國;美國誇大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經濟模式、文化等方面的對抗性;認為中國中產階級吃了美國的『午餐』,搶了美國的飯碗。這些擔憂和認識不會輕易改變。」
中美需開展合作避免貿戰
不過,在李成看來,人們經常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關係,是極其錯誤的。其實,修昔底德當時並沒有得出一個肯定的宿命結論。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必有一戰,這個觀點影響了很多人,好在中國領導人並不認同。李成希望中美之間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而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如何避免貿易戰,不是一方屈服,讓霸凌取勝,而是雙方都作某些妥協。
就在記者發稿時,美國已經宣布取消芯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也正在印證李成的判斷:貿易戰遲早會結束。
李成簡介:
▶香港大學政治學教授和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領導人的轉變、中國中產階級、中國的技術發展和中美關係。
▶加入香港大學前,曾擔任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和高級研究員,目前仍是該中心非駐地高級研究員。
▶兼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理事、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
香港文匯報:貿易戰最終會形成針對中國的「關稅牆」嗎?
李成:我不認為會如此,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邊貿易國家,全球大概三分之二的國家跟中國是最大貿易夥伴,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不到三分之一。
打開世界的報紙,被罵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孤立中國很難實現。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30%來自中國,中國GDP增長率比美國高一倍,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有龐大的儲蓄,中產階級還會上升,小城鎮、邊遠地區民眾安居樂業。相反,美國的貧富差距要嚴重得多。在華盛頓坐地鐵綠線十分鐘,就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因此,要讀懂美國的複雜性,讀懂特朗普政策的複雜性。特朗普是美國現在諸多問題的產物,是症狀,而不是原因。
香港文匯報:關稅戰讓誰最受傷?被破壞的全球貿易秩序如何重建?
李成:關稅戰對美國傷害最大。加徵關稅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反而加劇其通貨膨脹,失業惡化,經濟景氣回落,引發企業倒閉,傷害中產階級,進而引發一連串問題。從更廣泛的影響看,美國的信譽、軟實力受到衝擊。這只是剛剛開始,對美國真正的打擊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比如到中期選舉。
過去兩個月,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生的事情更令全球震驚,美國副總統萬斯當場講道,「歐洲最大的敵人不是俄羅斯,不是中國,而是來自於歐洲內部」。特朗普嚴肅提出要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要把格陵蘭島變為美國領土,以及他要做第三任總統,不接受美國很多法律條文等等。
特朗普的這些做法,是將二戰後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扔掉,將北約作為美國安全的同盟國框架終結,將美國憲政民主帶到極其令人擔憂的境地;再加上,打貿易戰與世界為敵。我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這樣極端的方式,給世界造成非常震撼的結果,在美國內部也引起強烈反彈,令美國經濟進入惡性循環。
實際上我們正面臨一個罕見的歷史時期:第一,人們熟悉的全球化已經結束了;第二,美國強大的北約同盟在很多歐洲人看來也在走向終結。現在正經歷比1989年到1992年蘇聯解體更劇烈的歷史事件。我在「特朗普2.0」剛開始時接受媒體訪問,曾用Chaos(混亂)來形容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美國內部混亂,世界混亂。混亂之後將是重構,但重構需要時間,沒那麼容易。
香港文匯報:從中長時段觀察,「東升西降」態勢是否確立?
李成:「東升西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晰。「東升西降」不是因果關係,不是東方上升了,把西方打壓下來了,而是西方本身出了問題。現在不僅是「西降」,西方還在分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提出「CIA國家」,C是China,I是India,A是Asian countries(亞洲國家)。這個地區在過去25年中產階級從無到有,實現十倍增長,是世界發展的引擎,這就是「東」。同時,「西」包括英國、美國等,他們仍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面臨很多問題,西方如果繼續犯特朗普這樣的錯誤,降得會更厲害。
「東升西降」產生了新的矛盾。比如,「西」認為「東」搶了自己的飯碗。作為當前主導世界經濟的國家,美國的下降所產生的連鎖反應要強烈得多,也會把世界帶入漩渦。如何通過合作增加了解、共同發展,也就是習主席所說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認為需要以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變化中的世界。
香港文匯報:中美如何才能跳出「修昔底德陷阱」?
李成:人們通常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認為,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的矛盾,只有通過戰爭解決,我覺得這個命題是極其錯誤的。修昔底德在2000年前提出這一觀點時,與當今世界大國形勢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沒有全球化、沒有核武器、沒有人工智能等等。而且,修昔底德當時也沒有得出一個肯定的宿命的結論,但現在觀點似乎認定「戰爭是必然的」,這個觀點影響了很多人。好在中國領導人並不認同。
修昔底德還有一個觀點,即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總是由三個因素來驅動,一是Greed(貪婪),二是Honor(榮耀),三是Fear(恐懼),而最主要是第三個因素:恐懼。我認為這反映了當前的中美關係。中國認為美國要圍堵自己,而美國作為守成國家認為受到威脅,實際上更恐懼,因此雙方如何脫離恐懼至關重要,彼此間需要更多的合作,而不是衝突,更重要的是避免戰爭。貿易是國與國之間的紐帶,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
從更高的高度看如何避免貿易戰:不是一方的屈服,讓霸凌取勝,但同時也要做某些妥協。正如有一種說法「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大問題」。相信中國領導人可以把握好這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