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出世紙」首公開 見證新中國外貿突圍 樹立「重合同守信用」和平友好大國形象 西方貿易壁壘不攻自破

●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將於4月15日至5月5日在廣州分三期舉辦。 圖為4月13日,工作人員穿梭在廣交會展館內。中新社
●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將於4月15日至5月5日在廣州分三期舉辦。 圖為4月13日,工作人員穿梭在廣交會展館內。中新社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

●《交易會出口成交合同執行情況檢查辦法》文件。香港文匯報廣東傳真
●《交易會出口成交合同執行情況檢查辦法》文件。香港文匯報廣東傳真

  第137屆廣交會將於4月15日在廣州拉開帷幕。廣交會前夕,廣東省檔案館首次公布了包括廣交會「出世紙」在內的一批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作為廣交會初創時期歷史的系統完整見證,這批檔案記錄了百廢待興的中國,通過廣交會突破西方封鎖、建立起與世界溝通橋樑的艱辛過程,也成為新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堅持友好貿易往來外交政策的重要見證。

  1957年4月的廣州街頭,處處張燈結綵,個個喜氣洋洋,廣州人正以熱情開放的姿態,迎接一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展會。當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遭遇西方經濟封鎖,物資極度匱乏,經濟發展受到掣肘,中央高層審時度勢,做出戰略部署。當年4月25日,醞釀已久的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帷幕。親臨開幕現場視察的周恩來總理,更是親自擔當講解員。「中國第一展」的順利舉辦,為中國經濟成功破局突圍,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主要涵蓋的時間段是1956年到1959年。作為這些檔案文獻主要的保管機構之一,廣東省檔案館館藏的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總共是1,149件。此次公布的檔案共5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廣交會專用場館的設計圖紙等資料。

  當面看貨商談 推銷新小商品

  在這些資料中,最珍貴的當數廣交會「出世紙」,即1957年3月4日發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一份文件。「根據上次舉辦『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交易工作的經驗,通過交易會當面看貨、當面商談的方式,對推銷新小商品很有幫助,因此,我們同意四月份在廣州舉辦一次出口商品交易會。」至此,第一屆廣交會正式落地,當年4月於廣州舉行。

  邀請港澳和新馬地區客戶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廣東省檔案館看到了這份廣交會「出世紙」的檔案電子版,泛黃的紙張,深淺不一的藍色印刷字體,手寫筆跡等,滿布年代痕跡。文件中寫道,考慮到目前內地貨源緊張,以及與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相距時間較短的情況,這次交易會「規模不宜太大,邀請客戶的範圍也不宜太寬」,原則上只邀請港澳和新馬地區客戶。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1957年4月25日這個平凡日子對於新中國的意義。那時的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還很稚嫩。公開資料記載,首屆廣交會上,周恩來總理一個展館接着一個展館仔細查看展出商品,邊走邊親切地對大家說,廣交會不單要發展同外國的貿易,還要展覽我國工農業新產品,發展和增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

  建立經常性合同審查制度

  在國際貿易中,信譽尤為重要。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張金色「名片」,廣交會的信譽向來備受珍視。周總理更是反覆告誡各級幹部一定要「重合同,守信用」。1958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舉行的第4屆廣交會就專設合同研究小組。周總理還對廣交會工作提出了「重質先於重量」「提高品質規格,挽回信譽」等要求。1959年6月18日,外貿部正式發文,決定建立廣交會經常性的合同審查制度。

  正是因為廣交會對「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於重量」等貿易原則的嚴格遵守和堅決執行,優質國貨開始走出國門、打進國際市場,重信譽、講和平、講友好的大國形象逐漸在國際上樹立。西方國家構築的貿易壁壘不攻自破,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局面由此打開。

  開放公平自貿體系是大勢所趨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世紀五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進行封鎖。面對着百廢待興的內部環境,以及不友好的國際環境,當時國家領導人制定了「一五」及「二五」計劃,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推動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在此過程中讓民族資本家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廣交會成功舉辦創造了條件。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認為,廣交會的成功經驗證明,開放的公平的自由貿易體系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中國在積極推動這種公平自由的貿易體系成為全球經貿主流的同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依託貿易參與全球的經濟治理,為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中國動能,通過比較優勢增進全球福祉,促進民心交流了解,推動全球化進程發展。

  數看廣交會變遷

  首屆「廣交會」 

  時間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 

  展覽面積 9,600平方米 

  參展企業 外貿部直屬外貿公司組成13個交易團以及吉林、遼寧、貴州、湖南、浙江、江蘇、廣西、廣東等省區的27家企業參展 

  展出商品 分工業品、紡織品、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品五個展館,展出商品1.09萬種 

  境外客商 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外客商共1,223人到會洽談貿易。其中港澳客商1,021人,佔83.48% 

  成交金額 出口成交1,754萬美元,多為現貨貿易 

  第136屆「廣交會」 

  時間  2024年10月15日至11月4日 

  展覽面積 155萬平方米 

  參展企業 線下展參展企業超3萬家 

  展出商品 現場展出新品115萬件 

  官網展品 約375萬件 

  境外客商 來自214個國家和地區的25.3萬名境外採購商前來,人數較上屆增長2.8% 

  線上參會 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的45萬名境外採購商線上參會 

  成交金額 出口意向成交額達249.5億美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