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忽必烈教育觀先進 注重培養幼兒品德

●忽必烈重視對皇室子弟的教育,亦推動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圖為元上都遺址忽必烈銅像。資料圖片
●忽必烈重視對皇室子弟的教育,亦推動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圖為元上都遺址忽必烈銅像。資料圖片

  忽必烈出身於蒙古黃金家族,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是蒙古第五位可汗。作為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年少時便展現出聰慧敏銳的特質,18歲那年父親托雷離世,喪父之痛更促使他迅速成熟,廣納賢才,向漢族儒士請教治國之道,身邊逐漸匯聚了張德輝、劉秉忠、姚樞等一批有識之士,為他日後的統治理念奠定基礎。

  忽必烈深知人才對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作用,他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政策,教育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他對皇室教育的重視,居然和西方現代的幼教理論不謀而合。

  多元發展 因材施教

  忽必烈極為重視皇室子弟的品德教育,在師資選拔上,他廣納賢才,尤其青睞那些精通儒家經典、品德高尚的大儒。名儒姚樞就曾深受忽必烈重用,負責教導皇室子弟。姚樞不僅學術造詣深厚,更以正直的為人為子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子弟們深入學習儒家經典,領悟「仁、義、禮、智、信」的深刻內涵,培養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強調要為兒童創造有準備的環境,而忽必烈為皇室子弟營造了一個充滿道德滋養的教育環境,重用姚樞等大儒,讓子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忽必烈認為皇室子弟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還需具備高強的武藝。因此,他一方面安排大儒傳授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選派經驗豐富的軍官,指導皇室子弟練習騎射、武術等軍事技能。皇室子弟們每日在書齋中研讀經典,又在訓練場中刻苦訓練,努力成長為能文能武的人才。

  這種對皇室子弟文武兼修的培養方式充分體現了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避免了單一智能培養的局限,為皇室子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忽必烈經常帶領皇室子弟外出狩獵,這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更是重要的實踐學習機會。在狩獵過程中,他們需要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學會野外生存、團隊協作以及應對突發情況,且忽必烈會根據每個子弟的特點和表現,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建議,充分體現對個體差異的尊重;教育家洛里斯(Loris Malaguzzi)創立的瑞吉歐教學法亦重視環境對兒童影響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方式下發展。

  創製蒙古新字 積極推廣文化

  此外,忽必烈高度重視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令國師八思巴創蒙古新字,並設立諸路蒙古字學,通過考核者可出任譯史、令史、通事等職。讓蒙古族幼兒在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忽必烈雖無專門針對幼兒教育的系統論述,但他所推行的教育政策,為幼兒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國子學、蒙古國子學以及諸路蒙古字學等教育機構中,具有年幼的學生接受啟蒙教育,為他們開啟知識大門,培養學習興趣與能力。同時,忽必烈更推崇家庭的幼兒教育,注重幼兒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幼兒的成長鋪就良好開端。

  忽必烈通過一系列教育舉措,為元朝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中華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奉尊孔子地位至最高的竟是蒙古的大汗,讀者們有否感到意想不到?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