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今品】無定河骨凝忠勇 盛世維和赤子心

隴西行·其二 (1)
陳陶(2)
誓掃匈奴不顧身(3),
五千貂錦喪胡塵(4)。
可憐無定河邊骨(5),
猶是春閨夢裏人(6)。
註釋:
[1]隴西行:原為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這首《隴西行》也是反映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隴西: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
[2]陳陶:字嵩伯,號三教布衣。早年遊學長安,求仕無果,於是寄情遊歷山水,後不知所終。詩多散佚,後人輯《陳嵩伯詩集》一卷。
[3]匈奴:指西北邊境部族。
[4]貂錦:此指戰士,也指裝備精良的精銳之師。
[5]無定河:黃河中游支流,在陝西北部。
[6]春閨:女子妝容的處所。此處代指戰死者的妻子。
語譯:
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裝備精良的士兵,已戰死在胡地。真可憐啊,在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是多少怨婦在夢中思念的丈夫呢!
賞析: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開篇即描繪出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將領有誓死殺敵和奮不顧身的英勇,也有精良的裝備,但結果仍是全部喪生,傷亡慘重,足見戰爭激烈殘酷。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兩句筆鋒一轉,從戰場的實景,寫到妻子守候在家的虛景。妻子不知丈夫戰死,仍然在夢中盼着丈夫早日歸來團聚,使詩歌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荒野淒涼的枯骨,一邊是春閨怨婦的思念,虛實相對,榮枯迥異,強烈反差產生跌宕的藝術效果。「可憐」、「猶是」飽含深沉的感慨,表達詩人對戰士無限的同情。
每年的5月29日,是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紀念為和平事業犧牲的聯合國維和人員,讚頌他們非凡的專業水平、無疆大愛和獻身精神。現今世界,仍有殘酷的戰爭在持續。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肩負着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責。在漫長的歷史裏,中國人也曾飽受戰爭苦難,因此深知和平的珍貴。
這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看不見的地方,替我們默默守護。將士看破生死,不是因為不怕死亡,而是因為心有大愛,愛能讓人生出勇氣,勇氣能教人戰勝恐懼。
同學們,假使有一天,國家需要你挺身而出,保家衛國,你能鼓起勇氣,奮不顧身地走上烽火戰場,為了國家存亡與世界和平而戰鬥嗎?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