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擴大 四度易址

●早前,在第136屆廣交會上,一展位的工作人員佩戴腦機接口智能仿生手(右一)與境外採購商握手。 資料圖片
●早前,在第136屆廣交會上,一展位的工作人員佩戴腦機接口智能仿生手(右一)與境外採購商握手。 資料圖片

  廣交會自誕生開始,就始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屆廣交會(1957年春季),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採購商到會。第二屆廣交會(1957年秋季),有33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名採購商到會。兩屆廣交會成交額總計8,686萬美元,佔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20%。

  鑒於前兩屆廣交會的影響和收穫,廣東省、外貿部決定興建一個長期性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即位於廣州市僑光路2號的陳列館。該陳列館於1957年11月動工,1958年4月竣工,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5萬平方米,展館使用面積1.3萬平方米。1958年4月,第三屆廣交會正式遷至僑光路陳列館舉辦,這是廣交會第一次遷址。

  廣交會的發展速度超乎預期。隨着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全面開展,外貿業務迅速發展,剛落成的僑光路陳列館很快顯現出場地不足的問題。1958年11月27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陪同金日成首相率領的朝鮮政府代表團參觀第四屆廣交會時當場指示,「展館太小,應建一座大館。」

  作為國慶10周年廣東獻禮項目之一,起義路陳列館於1958年11月1日動工,並於1959年8月底竣工,佔地面積1.0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02萬平方米,展館使用面積3.45萬平方米,中座樓高10層,西、北兩翼各8層。1959年11月1日,新落成的起義路陳列館迎來了第六屆廣交會的開幕,這是廣交會第二次遷址。隨後因展位需求旺盛,展館規模不斷擴大,1974年和2008年廣交會分別再度遷址。

  在廣交會近70年的風雨歷程中,四度易址卻從未中斷。作為新中國第一張外貿名片,熙熙攘攘的廣交會正是中國立場的最佳縮影:擁抱全球化,通過貿易建立友誼,通過貿易擴大交流的「朋友圈」,讓對外開放之門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