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人定勝天」存誤解 修心達至「天人合德」

  在上篇專欄中,筆者引《西升經》、《抱朴子》為證,說明「我命在我不在天」並非指要反抗宿命,相反,誠如《太上感應篇》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間一切福禍概非由天注定,而不過由人自召,善惡自有因果報應。

  類似「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誤解誤用,還有成語「人定勝天」。不少人將之斷句為「人/定勝天」,以為「人」是主語,「定」指一定,「勝」表戰勝,全句謂人的智謀與能力可以戰勝上天,與中華傳統文化強調順天應人的思想不合。

  「人定勝天」一語,源出南宋詞人劉過《龍洲集·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中,語氣詞「兮」將「人定」與「勝天」隔開,可見其句意乃「人定/勝天」,「定」字不可解作副詞「一定」,而應將「人定」視為主語,乃「勝天」的前設條件。

  在「人定勝天」固定為成語前,文獻中還有其他類似用法,例如「人強勝天」、「人眾者勝天」等,可以合觀。其中,「者」字用為語助詞,說明「人眾」亦應視為「勝天」的前提,與「人定」的句式一致。

  「勝天」意為「順應天時」

  「人強勝天」,見於《逸周書·文傳解》,其內容提到,人若能順應天時,不殺害小動物,不砍伐幼樹,並且生十取一,便能夠奠定良好基礎,即使遇上水、旱、饑、荒等天災,亦能安然過渡。

  這裏強調的,不是要戰勝上天,而是要順應天時。《亢倉子·政道》曰:「水旱由天,理亂由人。若人事和理,雖有水旱,無能為害,堯湯是也。故周之秩官云:『人強勝天。』」所言「人強勝天」,謂即使面對天災威脅,亦要注意「人事和理」,強調以和順為旨,並無戰勝上天之意。

  儒道佛修行皆追求「定」

  「人眾者勝天」,語出《史記·伍子胥列傳》。其中,申包胥對伍子胥說:「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謂伍子胥若想憑藉兵強勢眾,不顧君臣倫理,對楚平王鞭屍,無異逆天而行,縱似可見一時之功,但如此違背天理,終將會遭到上天報應。申氏既云本諸聞說,則此語顯為當時社會上流傳已久的套語。綜其意思,即《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說,同樣強調順應天時,宣揚因果報應。

  而「人定勝天」如何理解,關鍵在於「定」、「勝」二字訓釋。《辭海》釋曰:「人定,猶言人謀。謂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戰勝自然。」其說頗有從者,惟「定」字向無訓作謀慮之例,此解殊覺牽強。案《說文》曰:「定,安也。」「人定」猶指人心安定,在傳統文化中具有至為重要的意義。

  如《禮記·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而後能靜、安、慮、得;《莊子·天道》謂「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大乘義章》:「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為定。」可見儒、道、佛諸家皆以修心為本,尤重追求心之安定。

  佛家更有「禪定」、「止觀」心法,主張人若修煉有「入定」之功,即可體悟天道,超越六道輪迴,達到更高境界。此一思想,亦與今人所謂「戰勝上天」的理解完全不同。

  至於「勝天」,《說文》:「勝,任也。」「任,符也。」言擔荷、應合天道,大旨為順應自然。《呂氏春秋·先己》曰:「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聽,利身平靜,勝天順性。」「利身平靜」,猶言「人定」;其以「無為」釋「勝天」,猶指順任天意,強調順應自然之意,故曰「勝天順性」。

  命運皆由人心自定

  因此,「人定勝天」並非指人能戰勝天意,而是說人心若能安定,則能應合天道。此一境界,即傳統文化中「天人合德」的哲學思想,也即是《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心境。

  總之,人心之所安,在於感悟天道,明白因果報應。有此體會,自能順應天命,自定人生吉凶,心安理得。

  馮夢龍《喻世明言》:「犯着惡相的,卻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反禍為福。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之不靈也。」洪應明《菜根譚》:「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說明人的命運皆由人心自定,善惡自召,正是「人定勝天」之最佳註腳。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