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包」不痛但療癒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痛包」、「痛袋」,筆者最初聽時以為是什麼醫療用品,後來才知是指掛滿人物徽章和玩偶等周邊的袋,其中最常見是在透明保護袋內放入裝飾。

  近期流行在手袋及背包掛上「痛包」或大公仔吊飾,要數市場大熱的公仔,首位當然是來自日本的Chiikawa(吉伊卡哇),憑可愛的外觀和治癒的故事風靡全民,日前首間香港官方期間限定店開幕,便吸引了數以百計粉絲通宵排隊,就連本港老牌珠寶品牌也與其聯乘合作,在金價高企的日子,Chiikawa系列首賣預訂數量已打破紀錄,可見大家為了心頭好,可以去到幾盡且不計成本。

  還有由比利時籍的香港藝術家龍家昇創造的精靈角色Labubu ,憑明星效應,這款擁有俏皮又略帶兇悍外觀的毛絨玩具,最高炒價一度破千元,升值近10倍。持有其IP的玩具製造商Pop Mart 2024年相關收入便達到30.4億元。

  以往,公仔被視為小女孩玩意,成年人玩公仔會被標籤幼稚、「大唔透」,如今公仔卻成為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超越年齡和性別。偶爾筆者看到路上彪形大漢的袋上掛着各款可愛公仔時,也會為這反差感忍不住微笑。

  公仔爆紅背後,正反映如今人們極需治癒撫慰的心境。由疫情至近期關稅戰,世界愈趨動盪,社會充斥各類負面消息,人們的生活以至心靈千瘡百孔,只能以各種方法追求內心平靜,公仔、美食、瑜伽、按摩、精油香薰、頌缽等「療癒經濟」的發展潛能不可忽視。據統計,中國的療癒經濟已邁入10萬億級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達12%,而療癒經濟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可望在2025年的市場規模達到7萬億美元,前景廣闊。

  面對人口老化、情緒健康等問題,港人對「療癒」的需求只會愈來愈重,商機無限。當局也是時候轉變快速收割利益的思維,以「慢活」的角度培育「療癒經濟」,為香港尋找一個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