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 乙肝危機




根據政府統計處預測,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將由2023年近23%上升至2043年約35%。應對人口老齡化,適老化的概念,除了用於經濟上,也適合套在醫療上。適逢每年的4月19日是世界肝臟日,小編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淺談乙肝高齡化的問題。
馬家榮指出,自1988年起,本地初生嬰兒必須注射乙肝疫苗,此政策大幅減少年輕的(50歲以下)肝癌病人,但隨着香港人口顯著老化,於是未來十多二十年,患慢性乙型肝炎佔大比數的就會是長者。
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當肝臟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演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除了可令肝功能大幅受損而受苦,還可能威脅性命。馬家榮解釋指,乙肝病毒(HBV)屬DNA病毒,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病毒於是會在肝細胞內潛伏複製,並充斥整個肝臟,帶菌者即使沒有經歷過肝炎或肝硬化,肝癌也可以直接出現。再者,乙肝病毒的特性會引致多發性腫瘤(多於一個癌症腫瘤在肝臟的不同地方同時出現),故乙肝肝癌患者(即肝癌是因乙肝導致的患者)比其他肝癌患者,更容易肝癌復發。
慢性乙型肝炎在香港以至整個亞太地區,是導致肝癌的第一大原因。本港臨床數據顯示,大約80%的患者體內曾帶有乙肝病毒,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此外,隨着香港慢性乙肝患者年齡的增長,他們兼有三高及心血管病而引致脂肪肝的情況亦較普遍,當乙肝患者同時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上肝癌風險更可高出約7倍。近年本地研究更指出,患有慢性乙肝的男士,假如在50歲以後才康復(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已清除),其肝癌風險仍比50歲以下的男乙肝康復者高出1.8%。
1988年前出生 宜主動篩查
因此,馬家榮呼籲以下人士,只要未能確定自己初生或其他時間有否接種乙肝疫苗,均建議主動求醫做乙肝篩查:
■1988年以前在香港出生的人士。
■在外地出生或在醫療衞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包括1970至1980年代或更早的香港)接受過手術或輸血的人士。
■日常接觸血液或穿刺行為的人士(如從事護理行業或有紋身習慣)。
■知道父母或伴侶是乙肝患者的人士。
乙肝篩查會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便早發現、早治療,避免淪為隱形乙肝患者而不自知,增加肝臟提早功能受損及併發癌症的風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感染乙肝的指標,現時除了通過傳統的抽血化驗之外,還有一種「篤手指」快速測試,相對較方便快捷,準確度也高。
若篩查後發現是乙肝帶菌者,則需每半年進行以下檢查:
■抽血驗肝功能。
■檢測甲胎蛋白(肝癌指數)。
■進行肝臟掃描。
醫生會按照個別乙肝患者的情況,指示他們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每半年覆診做相關檢查。一般而言,抗病毒藥一經使用便需要終生服用,以防止病毒大幅繁殖而引致急性肝炎或肝臟衰竭。抗病毒藥只需每天服用一次,並且對大部分病人而言是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是方便有效控制乙肝及減低肝癌的可取方法。
至於乙肝肝癌患者,由於整個肝臟也受到乙肝病毒影響,令細胞較不穩定,因此術後也緊記必須繼續乙肝藥物治療控病,以減少乙肝病毒引發的新腫瘤而造成肝癌復發,並且每半年要定期抽血監察肝功能及癌指數,及每6個月或定期照電腦掃描(CT),以檢查切剩下來的肝臟是否有癌症復發的跡象。
另外,一旦家人患上乙肝,其他家庭成員就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驗血結果顯示未受乙肝病毒感染,亦要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又稱為乙肝免疫注射)。如閣下對乙肝有任何疑問,應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