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房間》優雅面對生之命題

電影《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改編自美國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小說《鄰人之愛》。該片是由貝德羅·艾慕杜華自編自導,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蒂妲·絲雲頓、奧斯卡金像獎影后茱莉安·摩爾、約翰·特托羅、亞歷桑德羅·尼沃拉、胡安·迭戈·博托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去年9月2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並榮獲第8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合理設定展現角色末路
該片沒有複雜的人物和龐雜的布景,圍繞英格麗德和瑪莎這對年輕時的好友展開,主要講述英格麗德(茱莉安·摩爾飾)成為了一名小說家,而瑪莎(蒂妲·絲雲頓飾)則成為了一名戰地記者,好友失聯多年再次恢復聯繫,但其中一位已經身患重疾……
整個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之間交織,就像是一股麻繩,這是典型的單組二維交互主線結構。該片的導演和編劇貝德羅·艾慕杜華為觀眾選擇了一個特別好的主視角──英格麗德的視角。觀眾能夠從這一個巧妙合理的設定,進入到瑪莎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從這一刻,觀眾能夠理解到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後時刻,如何面對死亡。
關於死亡教育,相比此前同類電影《Bucket List(遺願清單)》和《TRUMAN(特魯曼)》的戲劇性,《隔壁的房間》顯得更加的平靜和真實,甚至絕大多數的內容是大段大段長對白的內景戲。這些部分或會無聊,但《隔壁的房間》卻以目不暇接的戲劇衝突,牢牢吸引着觀眾。危機隨時都會出現,因為主角處於一個虛弱卻打算體面和優雅地自行離開的狀態。她說話和呼吸都讓觀眾感受到她的脆弱,特別是她越想表現得正常,就越令劇中人乃至熒幕外的觀眾感到擔憂,令敘事始終處於充滿緊張的氛圍當中,且透着直入人心的憂傷,而這種憂傷也會被電影中時而出現的溫馨所淡化。
鏡頭語言驅散死亡陰霾
導演貝德羅·艾慕杜華一直在用鏡頭、構圖和色彩,驅散着死亡帶來的憂傷和恐懼。即便是瑪莎在紐約醫院的重症病房,也進行了溫馨的裝點布置,鮮艷的沙發,暖色的牆紙,甚至還有窗外的曼哈頓下着粉色的雪。可以說,導演以一種鮮艷的色調,讓觀眾感受到延至生命最後一刻的熱情。
艾慕杜華在規定情境的氛圍營造中設計了三次雪景的出現,這三次都與電影的獨白有關。第一場是她們久別重逢不久時病房窗外夜晚的曼哈頓竟然在燈光映照下,飄雪透着粉紅色。瑪莎躺在床上靜靜地吟誦着Joyce(喬伊斯)的電影《The Dead(死者)》的結尾獨白;第二次出現雪是在瑪莎和英格麗德在度假屋看電影,前面看的還是喜劇,後來瑪莎執意要看電影《死者》,《死者》的結尾雪出現了,瑪莎躺在英格麗的身上,一邊小聲念出這段對白,一邊流出了眼淚;最後一次出現雪,是在電影片的結尾,瑪莎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英格麗德和瑪莎的女兒躺在屋外的躺椅上,突然寒冷的山區飄起了雪。
電影中,蒂妲·絲雲頓為觀眾展現了精湛的演技。瑪莎是戰地記者,回憶中的她,堅毅勇敢配以深邃的眼神和面部神態,動作幹練體態輕盈。當經受病痛的折磨時,她渙散的眼神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呈現了一個癌症患者應該有的狀態。而這需要演員控制自己的眼神、瞳孔以及表演中的眼部周期運動。此外,蒂妲·絲雲頓還飾演了瑪莎的女兒,其十分自然流暢的演技,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