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表現會隨年齡增長而更好嗎?\富足家庭教與練 林昶恆(Alvin)

  過去兩星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少投資者都有投資虧損,失去的是否可以在將來追回失地呢?對於一些比較年長人士來說,這個機會可能隨着時間而減少。

  俗語說「人老精,鬼老靈」,但學術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年長投資者在某些方面確實表現更成熟,例如不會過度交易,傾向「買入並持有」,利用派發收益應付生活;另外,亦會持有更多股票和基金,避免「孤注一擲」的高風險行為;他們亦會避開高波幅投資。這些行為顯示,年長投資者能從經驗中學習,因而降低行為偏誤。

  然而,年齡增長也伴隨着明顯的負面影響。他們的投資決策能力會下降,研究指65歲投資者的選股表現,平均每年比39歲投資者落後近2%。70歲後,投資認知能力呈現「倒U形」下滑,風險調整後回報更低(部分人年回報甚至落後5%)。

  另一方面,分散投資效果差。雖然持有更多股票,但組合相關性高,未能有效降低風險。最後,容易出現認知衰退與過度自信。60歲後,財務認知每年下降約1%,但對自身決策的信心卻未減弱,導致錯誤選擇,例如過度保守或錯失時機。

  而高齡投資者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包括被詐騙。從不少的報道見到,被騙財的都是年長人士,而加害者可能是親友或不認識的騙徒,所以不能單從關係來決定可信任程度。即使教育程度高及社交活躍的長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根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統計,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一;80歲以上更有近兩成至三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人口老化令我們更長壽,但不是更健康,即早期已逐步喪失財務決策能力。

  因此,建議年齡「入五」後人士要開始制定計劃,如授權可信賴的家庭成員或專業人士管理財務。

  對以上類別投資者來說,應增加被動投資而不可只依賴個人決策的主動投資,無論任何年齡,選擇基金都可減少被「跑贏市場」心態導致出現頻繁交易及虧損的風險。設立持久授權書及定期檢視遺產安排,能有效保護個人及家人資產。盡早檢視人壽及醫療保險的安排是否足夠,更要考慮將部分資產配置為長期護理及傷殘入息儲備。

  年齡增長雖帶來經驗,但認知衰退與行為偏誤可能抵銷其優勢。所以真正要做到「人老精,鬼老靈」,便需要承認自身局限,尋求專業建議;簡化投資策略,避免複雜決策;及提前防範將來因投資認知能力下降而出現的財務風險。投資理財不是「跑贏市場」的比賽,而是透過紀律與規劃,確保能實現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目標,尤其對年長人士而言,這點更為重要。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