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理財/強積金三大變革 僱主打工仔要留意

今年強積金市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將於5月1日實施;積金局上月底就「全自由行」啟動公眾諮詢,希望年內完成法例修訂;積金易亦預期於今年底全面投入運作。根據積金局數據,每名計劃成員平均持有強積金資產已逾20萬元,隨着資產累積增加,三大變革引發僱主僱員高度關注。\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強積金「對沖」安排一直是實施「全自由行」的主要障礙,但取消「對沖」及積金易平台的推出,為「全自由行」奠定基礎。積金局上月底公布「全自由行」諮詢,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核心方案,在2025年5月1日或之後入職的新聘僱員,可選擇每年一次把現職的僱主強制性供款,全數從僱主參加的強積金計劃下的供款賬戶,轉移至僱員自選的強積金計劃下的個人賬戶。二是延展方案,在2025年5月1日前入職的現有僱員,可選擇每年一次把現職的僱主強制性供款,全數從僱主參加的強積金計劃下的供款賬戶,轉移至僱員自選的強積金計劃下設立的新類型賬戶,稱為僱主強制性供款專項賬戶。
專家倡加強公眾教育
灣區保險經紀首席企業業務總監鍾建強表示,十分支持積金局「全自由行」的建議,但認為「專項賬戶」對市民來說並不清晰,或與個人賬戶混為一談,執行初期或會出現混亂,要加強公眾教育。他認為「專項賬戶」做法複雜,倒不如將5月1日前有關僱主的供款部分維持現狀,不能轉移,5月1日後才可「全自由行」,讓市民更易理解。
鍾建強續稱,強積金已實行多年,隨着累積金額愈來愈多,打工仔對強積金的關注亦上升,如於2012年推出的「半自由行」轉移宗數趨增,「全自由行」的實施會進一步提升打工仔對自己強積金的關注。
根據積金局數據,俗稱強積金「半自由行」的「僱員自選安排」,最近5年每年平均約有9.2萬宗,較之前的5年上升17%,顯示愈來愈多計劃成員主動管理自己的強積金。而由2012年11月至2025年1月,共有超過100萬宗轉移透過僱員自選安排進行,涉及的強積金權益達到500億元。
至於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鍾建強坦言,對一般僱主及打工仔而言,難以明白如何計算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後的遣散費款額,不過可以靠勞工處提供的「計算機」工具解決。他強調,僱主在「轉制日」前遣散僱員會得不償失,不會節省開支之餘,亦會損失人才,因為培訓人才亦要時間及金錢。
「轉制日」前炒人得不償失
事實上,勞工處亦多次澄清及重申,僱主不應在「轉制日」前解僱員工,這做法並不會節省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的開支,因為僱主可繼續使用現職僱員整段受僱期的僱主強積金供款累算權益(不論是強制性或自願性供款)「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轉制前部分;而現職僱員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轉制前部分,會以「轉制日」當時的工資及服務年資計算。因此無論僱員在「轉制日」後工資有否增長或年資長短,其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轉制前部分的款額都不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