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明年有望首度虧轉盈

  圖:商湯經過多次調整後,現時核心業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圖:商湯經過多次調整後,現時核心業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公報訊】連續七年深陷虧損泥潭的商湯科技(00020),正試圖透過戰略重構打開新局面。這家亞洲最大人工智能(AI)獨角獸,2024年虧損收窄至42.78億元(人民幣,下同),經營現金流雖仍為負值,但生成式AI業務以103%的同比增速貢獻63.7%營收。商湯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表示,集團對於多模態模型的投入仍相對較大,不過預計明年可實現經調整盈利,將是在港交所上市以來首次扭虧為盈。

  生成式AI營收飆103%

  梳理商湯發展軌跡可見,其業務架構歷經三次關鍵調整:2018至2022年依賴智慧城市與商業兩大傳統業務,形成「雙支柱」營收結構;2023年首次將生成式AI獨立成軍,與傳統AI、智能汽車構成「三駕馬車」;至2024年底,再度聚焦形成「生成式AI+智能汽車+視覺AI」新三角,配套「1+X」敏捷組織體系。這種「兩年一迭代」的調整節奏,折射出管理層對技術風向的敏銳捕捉。

  戰略聚焦帶來結構性轉變。2024年生成式AI營收按年增長103.1%至24.04億元,在總營收佔比從34.8%躍升至63.7%,智能汽車業務則同比增長47%至8.2億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曾被視作現金牛的傳統AI業務縮水至3.1億元,較2022年峰值下降82%。「這相當於用兩年時間完成業務重心置換。」業內人士評價稱。

  徐立預計,未來收入增速將放緩,但相信仍然有高增長,多模態模型的差異化能力,將會隨技術進步及使用者增加而變得更強,可有效滿足市場需求。

  支撐轉型的,是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去年研發支出按年增長19.2%至41.32億元,其中70%投向生成式AI領域。據悉,商湯已構建包含1400億參數的多模態大模型體系,在醫療影像診斷、工業缺陷檢測等垂直場景的推理效率超出行業基準38%。這種「壓強式投入」策略,使其在IDC發布的《中國AI大模型市場2024》中位列技術競爭力榜首。

  不過,燒錢換增長的模式仍存隱憂。財報顯示,其研發費用率高達109%,意味着每創造1元收入需投入1.09元研發資金。徐立強調,商湯不會參與同業燒錢以「拚流量」,而是着眼於如何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進行定製化及優化。據悉,商湯正推進「模型即服務」(MaaS)商業化,透過API調用量計費模式,已在汽車製造領域落地47個付費項目。徐立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減持計劃,對商湯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