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產業升呢有計】克服資金人才挑戰 推動創科產業升級

  林智祥 香港科技園初創企業協會主席 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副理事長

  作為香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初創企業創始人,筆者深切感受到香港創科發展的勢頭日益強勁。2025年不僅是《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實施的關鍵節點,更是創業者尋找新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的黃金機遇期。

  香港的創科生態正蓬勃發展。InvestHK的數據顯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從2019年的3,100家上升到2024年的4,694家,增長了51%,充分彰顯了香港對全球創業者的吸引力。香港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強大的法律保障和透明的稅收制度,為創業者提供了優質的創業環境。而香港在金融科技、生物技術和智慧城市等領域表現突出,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技術企業的融資中心,這主要得益於香港交易所允許未盈利科技公司上市的規則。然而,香港的上市門檻仍然較高,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優化,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機會。

  推靈活政策吸資引才

  資金是初創企業的生命線,香港初創企業在融資方面仍面臨挑戰。儘管特區政府設立了「香港增長組合」等投資基金,但本地風險投資者數量有限,尤其在A輪及以後的融資階段,資金缺口依然明顯。筆者公司在尋求A輪融資時,就因本地投資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化前景持保留態度,開展項目時遇上波折。

  為應對這一挑戰,筆者採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積極參與特區政府支持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計劃,例如香港科技園公司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獲得初期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參加國際創投論壇和路演,吸引來自內地和海外的投資者。2024年,香港科技園首次舉辦了面向全球多個國家的加速計劃,為初創企業搭建了國際化的融資平台,這些初創企業就像參加了科技領域的世界盃,在提升技術的同時,也增強了信心。通過這些活動,筆者成功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有限的科技人才供應也是一大挑戰。調查顯示,租金和勞動力成本是初創企業的主要壓力來源。筆者公司在招聘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級工程師時,發現本地市場供應不足,而從海外吸引人才又受到簽證政策和生活成本的限制。

  為解決人才問題,公司採取了靈活的招聘策略。首先,透過與本地大學合作,建立實習生計劃,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為公司儲備未來人才,例如與香港大學合作,為其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不僅幫助公司獲得了優秀的實習生,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其次,公司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靈活的工作環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協調粵港澳大灣區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初創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筆者公司與深圳的製造商合作,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於智能物流設備中,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種跨城市的協同效應是香港初創企業突破資金和市場瓶頸的關鍵。

  特區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方面給予大量支持。例如「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為企業的智能生產線項目提供了最高1,500萬元的配對資助,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支持。此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幫助公司吸引海外技術人才,進一步緩解了人才短缺的壓力。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流程

  除了人手和資金安排,將科研成果化作商業產品,推出市場銷售,也是重要一環。筆者公司計劃進一步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流程,加強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當中,公司正在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將其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這種「產學研」協作模式不僅能加速技術轉化,還能為公司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

  公司亦積極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拓展內地和海外市場。通過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展覽和論壇,公司已成功與東南亞國家的潛在客戶建立了聯繫,包括在馬來西亞的一個智慧城市項目中應用了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打開了東南亞市場的大門。

  同時,公司將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機器人管理系統,顯著提高機器人的工作效率,並計劃與特區政府合作,參與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室外機器人自動化清潔」試驗計劃,為公司開拓市場。

  香港的創科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對創業者而言,既面臨挑戰,也充滿機遇。通過靈活應對資金和人才問題,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筆者有信心香港創科產業能找到新的增長點。香港的明天,必將因創科而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