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察】迎戰超常規「壓力測試」 中國有預案有共識
美國對華關稅訛詐一再加碼,強度超出外界預期,中國則不畏霸權迎頭反制,且回擊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展現實力與風骨。這是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略博弈,同時對於中國來說,也不啻為應對極限施壓的壓力測試。
「各企業,接省廳通知,即日起在全省建立工業穩生產快速響應機制,重點對美國『對等關稅』措施影響進行填報,系統摸排企業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需要政府協調解決的問題……」一份來自「普陀區工業信息化企業交流群」的微信截圖近日在網上流傳,關稅戰剛打響,外貿大省浙江已主動行動,積極為企業紓困、共渡難關。
據報道,其他多個外貿大省也召開會議或深入企業調研,研究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如何幫扶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支持企業調整經營策略,指導幫助企業在盡可能維持對美貿易的同時,開拓國內市場和非美市場。與此同時,企業也主動破局,通過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全球化拓展來減少關稅影響:製造企業或通過建立全球供應體系,構建動態平衡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或加速低關稅區域轉移,開拓CPTPP、東盟等新市場,展現出產業鏈的強韌性與適應力;科技企業則加大自主研發,提升技術創新和產品競爭力,抵禦外部風險。
美方此次所謂「對等關稅」力度雖超出外界預期,但中國有預判也有準備。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央已就如何應對美新一輪對華遏制打壓作出部署,強調要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關稅落地後,全球股市震盪,中國多部門密集發聲、「國家隊」拿出「真金白銀」,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分別召開民企、外企等座談會,問需問計解決難題。分析普遍認為,中國有充足的儲備政策工具,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留有調整餘地並隨時可以出台,能夠對沖外部不利影響。此外,針對外部衝擊可能對民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央強調一方面要通過推動居民增收減負,保障民生底線,並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意願,另一方面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改善營商環境,支持國內企業更多圍繞老百姓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
在辦好國內的事的同時,中國也在全力為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美國升級關稅戰的同期,首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向周邊釋放了共同追求和平、發展、穩定、和諧的信息,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應對世界變局的戰略定力與智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醒,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壓力往往是大國崛起的催化劑。短期內局部陣痛在所難免,但中國未雨綢繆的準備、長期承壓中鍛造的經濟韌性,以及政府全力協助、企業主動破局等匯成眾志成城的巨大力量,將使我們化危為機,最終贏得這場國運之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