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新舉措助減少汽車拋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多個水浸黑點的當區區議員均指出,特區政府相關部門過去一兩年聯合各界推行各項防水浸措施卓有成效,並歡迎特區試行「低窪行車路段推行涉水線系統試驗計劃」,認為有助減少車輛拋錨,且及時通知相關部門疏通排渠疏道水患。
內地多處實行有效 冀全港推廣
2023年9月,香港在黑雨下多區水浸,其中柴灣道儼如激流。東區區議員何毅淦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歡迎特區政府推行涉水線系統試驗計劃,該系統在內地很多地方已實行,證明有效,希望特區政府試行後在全港低窪路段推廣。
「柴灣道是附近靠山路段的最低點,一旦大雨就易水浸,車輛駛經看不出積水深淺,容易拋錨堵塞甚至引發車禍。有這套系統後,有助提升道路安全,監測系統在積水達預警程度時作出通報,渠務署和路政署派遣應變隊伍檢查及清理淤塞渠道,以科技手段及時減低風險。」他說。
何毅淦表示,特區政府已針對區內水浸問題做了不少工作,如杏花邨每逢颱風易海水倒灌,政府過去一兩年與屋苑大業主及港鐵公司合作進行防水浸工程,包括在地下去水渠安裝單向閥門防止海水倒灌,在樓宇大堂和電力變壓房等位置安裝防水閘門、疏通去水渠道,並資助港鐵進行防波堤提升工程,系列措施提升防浸問題。該些工程預計明年竣工。
監測器助及時通知部門疏通排水渠
黃大仙同樣是當年黑雨重災區,當區區議員丘燿誠指,黃大仙靠山,雨水由慈雲山及獅子山等經沙田坳道匯聚,龍翔道恍如水盆接收位置,極易水浸,故歡迎在龍翔道安裝涉水線系統,以出現道路積水時提升行車安全,而內澇監測器能及時將水浸情況通知相關部門,盡快疏通排水渠。
他表示,區議會去年收集1.5萬份問卷及考察各處黑點,並與相關政府部門制定短、中、長期防水浸措施,包括規定颱風天地盤用防水布掩蓋沙石,避免沙石堵塞渠道。路政署亦已陸續在龍翔道及黃大仙道等5處水浸高危地點增加集水溝。房屋署與渠務署、港鐵、領展及外判管理公司亦於多處低窪場所安裝擋水板,並聯合政府和社區力量在雨季和颱風來臨前疏通排水渠。相關措施去年雨季已有效阻止積水流入低窪處。
提高駕駛者警覺 提升交通安全
立法會九龍東議員、觀塘區區議員顏汶羽亦贊成在觀塘翠屏道設涉水線系統,「翠屏河在雨季和颱風天容易滿溢,令翠屏道一帶經常水浸。涉水線系統有效提高駕駛者警覺,提升交通安全,而監測器則可及時通知相關部門盡快疏通。試驗期結束,值得在全港低窪路段推廣。」
他表示,特區政府過去數年將翠屏河河道挖深0.2米至0.7米,提升排洪能力,可抵禦200年一遇大雨,且安裝智能水閘,惡劣天氣來臨前預先降下,保持最大排洪量,河道上游亦加裝約1.2米高擋水板,防止河水淹上路面,有效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水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