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摧毀多邊貿易規則 中歐有空間攜手應對
姚 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夏傳信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對貿易夥伴祭出的普遍性「對等關稅」,不僅重創美國戰後締造、存續了80年的以規則和協商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同時對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以來經歷重構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新的衝擊,導致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對等關稅」不論對中國和歐洲都帶來嚴峻挑戰,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關稅攻勢,中歐應堅決採取措施,同心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並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其實,自1月20日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以來,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旗號的貿易保護政策已持續加碼。從就任首日簽署《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總統備忘錄,到4月2日對自185個貿易夥伴進口的貨品「實施對等關稅管理」,短短70天內,針對全球貿易,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達到高峰。
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再遭重擊
特朗普第一任期已啟動對多邊貿易體系成果進行系統性破壞。從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訂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再到2016年特朗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在近70年的時間裏,貿易自由化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發展。2017年,美國阻撓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大法官遴選,最終導致這一貿易爭端解決機構於2019年12月「停擺」,使多邊貿易體制三大功能之一陷入癱瘓。
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的「對等關稅」可能摧毀多邊規則。如果說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國的關稅大棒主要揮向了中國,依據的是其國內法,那麼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對等關稅」大棒,則是揮向所有貿易夥伴,且沒有明確法律理由,從根本上破壞了由最惠國待遇、非歧視原則等要素支撐的多邊貿易體系。
美國以「對等關稅」重構全球貿易,其對外貿易不再以規則為基礎,而是基於實力;不再以共識為前提,而是基於脅迫。美國主張的「對等關稅」,無視各國關稅水平差異背後的經濟結構差異、產業發展差異和監管差異,實際上是依託其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壓縮其他貿易夥伴尤其是廣大發展中經濟體、最不發達經濟體發展經濟和產業成長的空間。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
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一直處於調整之中,主要原因是美國和歐盟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以「經濟安全」和價值觀為由,對中國製造「去風險」「降依賴」,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晶片與科學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淨零工業法案》等,推動跨國公司將產業布局向美國和歐盟周邊轉移,即所謂「友岸外包」「近岸外包」,造成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從以中國為製造中心轉向「中國+N」的多元化布局,使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成為對美國出口的生產製造基地。然而,此次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對上述東南亞國家稅率超過45%,使有關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節點上的優勢蕩然無存,恐將掀起新一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轉移。
中國成為美國關稅大棒打擊的首要目標。據美國白宮宣布,疊加特朗普1.0時期施加的關稅,今年2、3月相繼宣布的各10%的所謂「芬太尼」關稅,以及屢次加徵的所謂「對等關稅」,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已達到145%。通過系統性增加中國商品的進入成本,美國加快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與中國「脫鈎」,誘導全球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將生產製造環節向美國本土積聚,試圖以此緩解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問題,其結果是原本依賴效率協同的全球製造體系將進一步碎片化,企業運營成本和消費者生活成本將全面上升。
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前景將惡化
據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多家投行估算,實施「對等關稅」後,美國的整體平均關稅水平已經上升至29%,超過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實施時20%的最高水平。根據經濟學共識,徵收關稅將對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5年中期之前,美國如果實施10%的普遍關稅,將影響全球1/4的商品貿易,使2025年全球生產總值較基線水平減少0.8%、2026年減少1.3%。如今,美國公布的「對等關稅」稅率遠超各方預期,必然使世界貿易和經濟增長前景更加暗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目前正在評估美國已宣布關稅措施的宏觀經濟影響,但在當前經濟增長乏力之際,這些措施顯然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構成了重大風險。據世界貿易組織初步估算,受美國「對等關稅」,以及已經實施的對鋼鐵、鋁和汽車25%進口關稅措施影響,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收縮約1%,較2024年10月時預測(增長3%)下調近4個百分點。
事實上,2020年至2024年,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一直處於低迷和不穩定之中,其間世界經濟年均增長2.8%,低於前一個10年周期3.6%的長期增長水平,而同期全球貿易年均僅增長1.5%,拖累了世界經濟增長,美國「對等關稅」對此可謂雪上加霜。
中歐在關稅問題上存在合作空間
對於美國所謂「對等關稅」,中方已表明嚴正立場,並推出了一攬子反制措施,包括對所有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徵收125%的關稅等。美國是歐盟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實施的25%鋼鐵、鋁和汽車進口關稅,以及「對等關稅」對歐洲亦影響巨大。歐方一方面希望同美國就「對等關稅」問題進行協商,另一方面也在為如無法達成協議而制定反制措施,包括歐盟4月9日通過了針對美國實施的25%鋼鐵和鋁進口關稅的反制措施。
中國和歐盟都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宣導者和支持者,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貿易實體,對外貿易(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中國和歐盟各自經濟總量中佔據較高的比重,2023年佔比分別為39%和45%(同期美國的佔比為25%)。
一個健康、穩定、可預期的多邊貿易體制,不僅有利於中歐,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增長。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關稅攻勢,中國和歐盟應堅決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同時深化雙方合作,以中歐經貿關係的確定性應對美國關稅衝擊造成的不確定性,並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3月底,歐盟貿易委員訪問中國,中歐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車價格承諾談判。有理由相信,中歐能夠通過協商解決彼此關注,通過深化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也是對「美國優先」「對等關稅」名義下的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的有效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