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六大建議 推動居家安老

  圖:報告建議修改公營及資助房屋設計,推動居家安老,減輕長遠醫療開支。
  圖:報告建議修改公營及資助房屋設計,推動居家安老,減輕長遠醫療開支。

  【大公報訊】記者易曉彤報道: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長者醫療開支預算愈來愈大。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舊策新計助耆健 樂居活齡頤天年》政策報告,就提升香港長者居住環境提出六項建議,包括建議政府將家居改造評估納入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修改公營及資助房屋設計等措施,推動長者居家安老,減輕長遠醫療開支。團結香港基金表示,若能落實有關建議,估計至2046年長者人口比例達36%高峰時,每年入院開支將可減少逾56.7億港元。

  修改公營資助房屋設計

  據衞生署2018年數據,本港長者意外受傷個案中,跌傷比例高達74.5%。團結香港基金表示,要減少長者跌倒及受傷的風險,應該由源頭開始,推動家居改造、包容性設計等措施以提升家居安全,間接降低醫療開支。

  基建會提出六大建議,優化住屋及社區環境,包括多元政策推動長者家居改造、推動新建房屋採用包容性設計、為私營長者房屋市場營造有利條件、提升物業管理能力以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因應人口變化善用社區資源和設施,以及優化公共空間促進長者社區共融。

  多元政策推動長者家居改造方面,報告建議,政府將家居改造評估納入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透過為長者賬戶追加獎賞,鼓勵其尋求治療師家居改造評估;考慮就家居改造裝修服務設立共付工具,引入按年齡及經濟狀況審查的機制,以決定資助金額與使用者分擔比例。

  至於為私營長者房屋市場營造有利條件,報告建議,政府可明確定義「長者房屋」並引入分級總樓面面積寬免機制、透過限制性土地租約增加針對長者房屋發展的土地供應、鼓勵發展多元化融資工具以支援長者房屋建設。

  報告亦認為,政府亦應定期檢視人口變化,調整現時的資源分配及重新規劃社區中心服務,以配合不斷改變的服務需求;預留「空白空間」供不同機構設置臨時設施,提供短期資助計劃鼓勵社區實踐等,以提升公共空間的長者友善程度等。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表示,居家安老不只是一項福利,更是社會必需品,報告強調跨部門協作的重要,從共同支付模式到跨服務合作,透過重新構想房屋和社區系統,使長者有尊嚴地生活,同時為未來作有意義的貢獻。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房屋是居家安老重要的一環,而支援市民改造單位、將包容性設計融入建築規範、鼓勵私營機構在長者房屋方面有所創新等,將可創造一個令長者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