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AI驗肺儀 僅半部手機重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及團隊,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成功研發出多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針對肺部診療監測、微創手術輔助等醫療需求,致力解決現行醫療過程中的難題,提升效率並促進智慧醫療發展。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及投資者合作,推動技術臨床應用及市場轉化。
針對新冠疫情後部分患者出現呼吸功能後遺症問題,團隊設計一款直徑僅8厘米、重約78克的AI家用肺部功能檢測儀,重量僅為智能手機一半,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進行呼氣測試及訓練。檢測儀搭載仿生生物力學氣流感測器,能準確測量最高氣流速,準確度達99%。此外,裝置更結合趣味遊戲,用戶可通過調節吹氣力量控制遊戲中的飛鳥避開障礙物,實現肺功能檢測與訓練的結合。
製多功能手術機械人 全球最小
團隊正構建雲端數據平台,實現測試數據實時傳輸,讓醫生可遠程監測患者情況,團隊表示,未來希望與醫療機構合作,實現設備與數據互聯,推動商品化發展,讓患者享受便捷的居家健康監測。目前相關專利申請已獲受理。
此外,團隊亦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直徑僅0.95毫米,比現有同類微型醫療機械人體積小60%。該機械人集內窺鏡拍攝、精準導航及多種治療功能於一身,可應用於體內組織採樣、藥物輸送及激光熱療等微創手術。
該機械人在肺部支氣管模型及離體豬肺測試表現出色,能在受限環境保持準確導航並提供清晰掃描成像,同時能在困難部位實踐多種治療,證實應用潛力。團隊預計半年內進行動物實驗。
申亞京指研發的一系列醫療器械,希望結合機械人技術、工程學與生物醫藥等跨學科知識成果,提高醫療流程效率,同時展示人機互動技術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