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推8大AI模型 助各業降本增效

醫生工作效率提升30倍、教育領域降低80%考試管理成本……AI+有哪些大模型?企業應該如何「+」AI?廣東9日舉行發布會公布8個AI大模型及30個應用場景,為企業提供模板指引。
在AI技術加持下,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曲曉傑指,廣東已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AI機器人的應用可緩解人手緊張問題,港企可對接灣區智能升級。有人形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告訴大公報,在前期開發階段已經收到了不少港企提的需求。\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灣區建成AI機器人全產業鏈 優勢顯著
算力、芯片和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基礎底座。曲曉傑表示,廣東有華為昇騰這樣優秀的計算芯片,也有騰訊混元這樣自主開發的通用大模型。珠三角有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全產業鏈,可以將產品關鍵零部件生產周期壓縮在一個月內,亦讓產品迭代更新的周期縮短。「首次公布的8個行業大模型,都已經在相關領域初步應用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曲曉傑說。
記者梳理發現,發布會現場發布的8個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主要來源於工業、教育、安全、醫療、文旅、合規、知識問答等領域。其中,在工業領域,博依特推出全球首個製漿造紙行業工藝大模型,促使平均生產效率提升10%、製造成本下降4%;而在教育領域,像素格物大模型節省了教師約30%的作業批改時間、降低了約20%的教育資源製作成本。
港資企業、東莞美景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長助理吳克翰留意到廣東今次發布的AI大模型及應用場景,他告訴大公報,AI對於工廠生產效率肯定會有所提升,該公司亦會密切留意最新的技術,對接大灣區如火如荼的「AI+」智能升級浪潮。
真實場景訓練模型 迎合企業需求
目前廣東不少機器人企業正在根據工業領域的痛點,進行機器人研發。「今年1月,我們交付了100台人形機器人,這個數字在今年3月又翻了一番。」機器人企業、樂聚機器人合夥人楊金介紹,在工業場景裏,特別是汽車工廠內,有很多非標準化工作,需要人形機器人作業。他還告訴大公報,在開發階段已經收到較多大灣區企業提出的應用需求,當中包括不少香港企業的智能升級需求。「目前人形機器人在搬運等作業場景中還沒達到與人一樣的效率,但核心技術迭代速度很快,相信不遠的將來就能實現與人一樣的效率。」楊金說,兩個月前剛開始做人形機器人的時候,大概是人工效率的30%,但到了3月底的時候,已經達到70%的效率了。另一家機器人企業、庫卡機器人中國業務總經理兼人力資源總監陳峰表示,該企業的工業機械產品全球已累計50萬台銷量。「我們基於海量真實工業場景數據訓練模型,根據企業真實需求,可以做好產品開發效率提升和產品性能可靠性的平衡。」
國產化毋須擔心關稅戰
美國「對等關稅」於9日生效,是否會影響到大灣區科技企業的發展?「我們產品的國產化率早已超過9成。核心操作系統和關鍵技術都已經國產化,而且海外合作方來源非常多樣。即使美國再限制中國技術發展,對我們科技企業影響也不會特別大。」楊金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