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盛事經濟帶動人才需求 打通產學斷層成關鍵\水志偉、周國心

  剛過去的三月,香港的文化和體育盛事接連舉行,特別是首次在啟德體育園舉辦的「M」品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在賽事舉行期間,國泰航空安排客機低空飛越維港,並飛近體育園,無疑成為本地盛事經濟起飛的重要象徵。根據政府數據,「M」品牌活動的數量自2005年的4項增至2024年的25項,參與人數在2023年已達至64萬。然而,隨着盛事規模的擴張,業界卻面臨着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

  儘管大學近年已增設體育賽事管理相關課程,學生卻普遍缺乏實戰經驗,導致部分體育業界出現職位空缺但缺乏專業人才、畢業生則擔心就業出路的現象。在政府持續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通產學斷層成為當前的關鍵課題。

  聚焦實戰經驗培育人才

  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當年奧組委與16所高校合作,培育了826名實習生參與籌辦工作,實習期長達半年至一年,為中國體育產業提供專業人才。另外,一些國際例子也可供香港借鑒參考,例如F1紅牛車隊為新加坡青年提供到英國總部實習的機會,在短短兩個半月時間,學生除了可以深入了解體育產業的運作外,更參與了新加坡大獎賽的支援工作,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提供寶貴經驗。

  回到香港,部分體育總會與大學雖有合作機制,但學生往往被安排處理日常行政工作,未必有機會接觸賽事的核心內容。相比之下,「M」品牌活動如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馬拉松等,規模大、國際化且極具現場氣氛,能讓實習生親身體會體育盛事產業的獨特魅力。

  建議政府可以「M」品牌賽事為試點,從申請條件入手,要求主辦方招聘本地實習生,實習期不少於兩個月,崗位可覆蓋市場傳播、運營物流等核心環節。更重要的是,實習期應緊扣賽事關鍵階段,例如賽前兩個月的籌備期及賽事舉行期間,讓學生體驗從策劃到執行的完整流程。例如,9至10月的體育盛事,如香港公開羽毛球錦標賽、保誠香港網球公開賽可為本地學生提供潛在暑期實習機會。

  未來香港學生要突圍,可放眼大灣區。2023年,香港舉辦了46場大型賽事,提供不少潛在機會,而整個大灣區卻合共有118場賽事,機遇更多。隨着深圳及廣州等城市大力發展體育經濟,對熟悉國際標準、了解內地市場的人才需求將變得更加迫切,而香港人才兩文三語能力別具優勢。特區政府可與內地政府或機構合作,安排香港學生參與大灣區不同城市舉辦的馬拉松、網球公開賽等盛事,實習期可涵蓋籌備及執行全流程,這將有助於香港在大灣區的體育產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角色。

  制定體育產業規劃策略

  長遠而言,政府需由文體旅局牽頭制定體育產業人才規劃策略,單是體育盛事從籌辦到完成,當中涉及賽事規劃、公關營銷、場地管理、賽事裁判、體育傳媒及體育仲裁等多個範疇,預測體育產業的人力需求,可更準確評估並制定長期的培訓策略,推動專業認證制度,確保人才的專業性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香港若要真正發揮「盛事之都」的潛力,不能只滿足於舉辦活動,更需投資於人才。通過設立「M」品牌實習計劃及灣區協作,政府、企業與高校可共同打造一條「興趣」到「實習」再到「就業」的清晰路徑,讓年輕人在參與世界級賽事的過程中找到熱誠、滿足感。唯有如此,才能為盛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真正透過「盛事化」帶動「專業化」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