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關稅戰:中國有後招 美國無贏牌\李靈修

  圖: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未有理解現實貿易狀況,因此他的如意算盤難以打得響。
  圖: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未有理解現實貿易狀況,因此他的如意算盤難以打得響。

  開弓沒有回頭箭!中美之間既已出現「關稅加徵螺旋」,貿易戰衝擊亦存在外溢的可能,但總覽中國的應對方案,政策儲備極為充裕,不僅體現於資本市場的救市操作,也反映在實體經濟的防風險布局。反觀美國總統特朗普,選擇最為激進的方式推動「對等關稅」落地,只為掩蓋其內政外交四處碰壁的窘境,準備倉促、手中無牌的其實是美國。

  「國家隊」資金今次入場格外重視預期管理,先是有人民銀行盤前信心喊話,其後國企增持公告陸續有來。

  從操作手法來看,匯金公司汲取了2015年救市經驗,在第一波下跌過程中,策略重心放在流動性承接,扮演好「最後做市商」的角色,防止資金出現踩踏;進入第二波護盤階段,目標點位十分清晰,就是穩守去年三季度以來的「改革牛」成績。

  救市策略日臻完善

  而選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作為增持標的,是基於國家隊規避「道德風險」的考量,對大盤指數的拉升效果也較好。

  值得一提的是,人行從最開始就明確表示,將為匯金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等同於「央媽」直接下場,對於扭轉市場信心起到關鍵作用。早在2024年9月,人行就已創設了兩款流動性工具——互換便利與專項再貸款,預示着股票資產也能作為信用擴張的抵押品,在市場風險暴露時可以迅速輸送彈藥。

  相比於資本市場的緊急預案,實體經濟的防風險準備要做的更早。筆者在2021年曾撰文《美國金融與中國磚頭》指出,過去全球化網絡的主要支柱之一就是中美之間的「商品出口─土地財政─美元資產」大循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大堅固泡沫——美股與中房。但在中國提出「房住不炒」之後,官方主動刺破地產泡沫,樓價自高位已平均下降三成,市場上以剛需與改善型需求為主。而以美股為代表的美元資產,目前無疑仍處在歷史性高位。

  當然,結構性改革都需要付出成本。中國經濟當前面對的主要挑戰在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下降後對償債資金來源造成拖累。決策層也有針對性的舉措,譬如大幅提高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萬億元人民幣,實質性突破了原有的財政約束;又如拓展了專項債的使用範圍,可以直接用於地方化債。為了降低實體風險向金融系統的傳導,財政部還發行了特別國債,補充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增量財策蓄勢待發

  應對短期的關稅衝擊,政府的工具箱中儲備了足夠的增量政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立的赤字目標為4%左右,「左右」的提法極不尋常,官方曾在疫情期間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有過類似表述,這意味着為財政發力留有空間。國務院總理李強上月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也指出,必要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為經濟持續向好、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來看,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新」項目的規模有5000億元人民幣,必要時資金上限可以提高、補貼範圍可以延展。交通、餐飲、文旅、體育、養老等服務消費支出,也能參考家電「以舊換新」進行補貼。在外循環出現重大風險的情況下,激活內循環是最為恰當的回應。

  特朗普今次在「對等關稅」問題上的處理如此草率、魯莽,與上任後兌現選前承諾的不順有關。筆者3月22日撰文《遠離美股 特朗普變身「美債總統」》寫明,為接下來的減稅法案創造條件,特朗普當前的優先任務是增收減債。但殘酷的現實是,主導俄烏和談遭遇澤連斯基面懟,推動DOGE改革馬斯克又要撂挑,特朗普急切在轉移大眾視線的同時,取得實質性施政成果。

  特朗普選擇了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戰場,樹立起錯誤的敵人。其在關稅談判的表現遠談不上「交易的藝術」,更像是跳寶案子、訛倉吃庫之類的混混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