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 迎接挑戰

李毅立 廈門市政協常委 香港廈門聯誼總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變本加厲推行「小院高牆」戰略,增加關稅,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大技術封鎖力度,以「縮小貿易逆差」「保護國家安全」之名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力度空前。然而,中國的強力反制,以及國內市場調整與全球經濟合作方面的努力,正在使美國這種一意孤行的政策遭遇反噬。
面對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中國同樣採取精準對等反制。與此同時,中國快速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東盟、歐洲經濟體的貿易聯繫。
針對美國加徵關稅違規行為,中國在WTO框架下持續進行磋商和反訴。早前WTO裁定美國對中國超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違法,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維權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國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多邊主義,主張在WTO框架內處理貿易爭端,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啟動後,中國提出了更加包容的國際經濟治理框架,強調開放、合作與共享。
中國加大了對拉美、非洲、中東等市場的開拓力度,中非共建的基礎設施帶動了當地的自主產業發展。同時,伴隨中老鐵路和雅萬高鐵等項目的成功運營,逐步打破了美國主導的地緣經濟霸權。伴隨中科院、清華大學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的取得的前沿突破,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企業的崛起,也為中國提供了更多產業自主化的籌碼。
美國強迫盟友「選邊站隊」,導致多數跨大西洋和印太經濟盟友疏遠。例如,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中歐經濟合作的必要性,並加強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品的需求。同時,高額關稅使得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加稅所增加的成本多數由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農業和製造業屢屢爆發罷工潮。
中美經貿之爭,不僅是兩國博弈,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較量。面對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盛行,中國以「和合共生」的理念推動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得到了全球的響應。一方面,中國在國際舞台主張「真正的多邊主義」;另一方面,中國的產業鏈進一步強化,從「世界工廠」邁向「全球智造」的進程加快。
中美貿易較量至今,中國以智慧和韌性回答了世界的疑問。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話語權日益增強,昭示全球合作仍是歷史的潮流。未來,中國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挑戰,為世界經濟持續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