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醫療 專家寄語 堅守醫者仁心 牢守數智為民

●2025中關村論壇「醫學AI創新與發展論壇」現場。 攝︰郭瀚林
●2025中關村論壇「醫學AI創新與發展論壇」現場。 攝︰郭瀚林

●骨折復位智能手術機器人 網上圖片
●骨折復位智能手術機器人 網上圖片

  人工智能(AI)熱潮正席捲各行各業,醫療是重要一環。因此,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AI醫療成為與會專家熱議話題。在與會專家看來,AI與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AI技術已在門診導診、臨床輔助診斷、疾病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隨着AI向更深入、複雜的醫療核心領域延伸,AI賦能醫療的邊界在哪裏?面對AI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醫生如何與AI共事?

  當前,AI賦能醫療已彰顯出諸多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說:「我們進入了生成式AI應用的嶄新時代。」要以歡迎的姿態適應這一新事物,相信它將為人類醫療健康事業提供更強大的助力。清華大學醫學院創始主任黃天蔭指出,AI醫療不僅在應對老齡化和慢性病管理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還有助於提高醫療效率、改善患者體驗、降低醫療成本,改善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情況。

  骨科關節手術機器人高效

  此間舉辦的醫學AI創新與發展論壇發布了《骨科關節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專家指出,關節置換術是終末期骨關節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傳統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已到達瓶頸期和平台期,骨科關節手術機器人的誕生,意味着外科手術從傳統「手工」操作向精準化、微創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機器人輔助技術在關節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已成必然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佩福在論壇上分享了他近期的研發突破,以骨折復位智能手術機器人研發案例述說:「過去耗時六七個小時的手術,現在只需一個半小時。基於中醫接骨理念研發的AI手術機器人能實現手術的微創化與精準化。在我們醫院,最難的骨科手術可能年輕人做得最好,因為他們更擅長操作機器人。」

  「這無疑為患者帶來福祉。」唐佩福說,以往大切口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如今借助AI導航系統,手術切口從十幾厘米縮短至1厘米,極大提升手術效果與患者恢復速度。比如在骨盆手術方面,僅需幾個小切口就能實現精準復位。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王廣志指出,從智能影像診斷到手術機器人的精準操作,從大數據驅動的臨床決策到全流程智慧診療體系,醫學專家的創新成果已經從實驗室走向手術台,從技術探索走向普惠實踐。

  AI落地醫療依然存在難點

  然而,AI落地醫療領域依然存在難點,醫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AI診斷可靠性、倫理邊界界定等問題亟待突破。針對大語言模型的醫學應用,張鈸建議,加強監管與倫理指導,制定嚴格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政策,設立醫療AI倫理委員會。同時,提高模型透明度,發展可解釋AI技術,使大語言模型在醫療決策時能夠提供推理過程。例如,在腫瘤診斷中,AI需指出影像特徵依據,而不是只給結論。

  他還指出,要設定合理的使用範圍。大語言模型適用於醫學教育、輔助決策和信息檢索,但不應直接用於關鍵診斷或治療決策,最終決策仍需由專業醫生作出。因此,既要擁抱創新,打破邊界,還要堅守醫者仁心,牢守數智為民、技術向善的理念。要藉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釋放醫療衞生潛力,培養數字健康發展人才,同時也要牢固樹立隱私底線,以包容審慎的監管機制,平衡好創新與風險的關係。 ●文︰綜合中新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