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探索】平台以大數據製造流量明星 導演何澍培︰影視創作者被平台標籤化

●《月上重火》劇照
●《月上重火》劇照

●《護心》劇照
●《護心》劇照

●導演何澍培
●導演何澍培

  據燈塔專業版《2024年劇集市場報告》顯示,2024全年長劇(15分鐘以上)數量266部,較去年減少10.1%,根據雲合的熱播期集均播放量數據統計,2023年達到2,000萬以上的劇集有57部,而2024年僅有48部。很多觀眾紛紛吐槽現在好看的影視劇愈來愈少,基於此,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了香港知名導演何澍培,他是香港北上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執導過《護心》《少年天子》《月上重火》等多部佳作,在業界極有威望。何澍培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的「佳片減少」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應從多方面綜合看待。●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好的演員會成就一部影視作品,相反,表現不佳的演員卻會因為無法詮釋出角色的內核,而令該影視作品的整體效果產生一定損失。何澍培指出,好的演員在表演之前,一定會首先吃透這個角色,對這個角色的喜怒哀樂有鞭辟入裏的把握,不會只是停留在這個角色的表面。「然而現在有些年輕演員表演時並不理解自己的角色,無法對角色共情。同時他們還會受到粉絲言論的影響,比如粉絲希望偶像在影視作品中能保持外表的英俊帥氣,如果不夠『帥』就不會買單。這些演員因為擔心粉絲流失,同時也缺乏對角色內在的理解,在表演時就更關注自己的外表。然而,好的演員詮釋角色時最關注的應是與角色之間的切合度。」

  那如何選擇演員呢?何澍培透露:「平台往往關注『流量』,將『流量』作為衡量一個演員或作品受歡迎程度的重要指標。平台會參考多種大數據來源,包括劇集熱度指數、播放量、熱搜資訊等。最終用數據選來選去,往往總是幾個固定的人選。」而在大數據之下,影視創作者已然被標籤化,正如何澍培指出自己希望能拍攝都市影視劇題材,但他已經被平台標籤為「古裝」作品創作者,所以只能持續拍攝該類作品,其他風格類型的作品很少人找他拍攝,空有一番抱負卻無法得到施展,這是他現在非常無奈的地方。

  平台數據好 影視作品會不斷開拍

  何澍培還說:「有些作品在前期準備時,可能已經暴露出了劇本或選角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平台有時也清楚這個作品拍出來的口碑數據,以及市場反應可能不盡人意,但他們依然會選擇拍攝,因為作為上市公司,他們有義務對股民做出回應和交代。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通過多拍作品,演員才可以維持其商業價值,影視平台也能夠維持其商業價值。傳統的盈利模式,比如會員訂閱收入盈利空間終究有限。」演員需要持續曝光維持代言價值,平台則通過綁定明星獲取品牌植入收益。這種模式下,劇集已經成為明星商業價值的「廣告展位」,演技和劇本反而成為次要因素。也正是基於此,有時候觀眾眼裏口碑不好,但是商業數據很好的作品還在源源不斷地產出。

  「流量就是金錢,哪怕口碑不好,只要看的人多,就可以盈利;有些口碑很好,觀看人數少的作品,因為缺失商業價值可能不會持久生產,市場是很殘酷的,比起第二種,很多創作者寧願拍出第一種作品。」

  劇本受多方侵蝕 會違背創作原意

  故事——是一個影視作品最核心的靈魂。一個故事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這個作品的最終成敗。然而現在編劇在影視行業話語權式微,資本權力、平台演算法及流量經濟共同對創作邏輯進行了侵蝕。何澍培指出,「編劇寫出一部作品,不但要經過自己的多次修改,還會同時接受來自資方、導演、平台、演員的多方審視,最終定型的作品可能已違背創作原意。比如編劇在寫完劇本後要找到資方,資方首先會根據投資回報率最大化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當資方決定購買項目並立項後,導演也會根據個人美學表達提出建議;影視作品在拍攝前要找到發行平台,平台也有自己的觀點;最後演員還會基於人設維護和商業價值提升對劇本進行修改——當你衝着『流量』來找對方拍戲時,他們是很有話語權的,所以最終故事就面目全非。」

  何澍培還提到一點,行業內部分年輕導演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在過去,很多知名導演都是從基層歷練起來的,例如︰做過場工、做過演員、做過製片,熟悉每個工種,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合作。但現在拍攝影視作品時,平台可能將自己培養的年輕導演安排其中,但這些空降兵太過年輕、缺乏歷練,很多是從海外留學回來,他們醉心個人的藝術表達,不懂如何平衡項目預算,也不會控制項目成本。他們重理論而輕實踐,不是當導演而是演導演。」

  部分創作者缺乏經驗 難控制成本

  何澍培續指:「他們可能拍了整整一天,但只拍完一頁,不能及時完成工作。」他還說,不只演員可能存在尬戲的行為,導演也存在尬戲的行為。「有的導演在預售時不簽集數,而簽時間,比如簽約3個月,如果3個月沒拍完,就由B組導演接手。如果演員表現好且B組導演足夠用心,有時能補救回來,但這種情況往往很少。還有導演拍攝時不上心,直接坐在房車裏看監視器遙控指揮,但如果導演不在現場,很多細節是把握不到的。另外,流量大的演員有時能反過來掣肘導演,他們在拍攝時想要改戲份,而導演不同意的情況下,他們就可能直接通過平台方對導演進行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