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港聲】在北京主講AI文創應用沙龍(一):用五行理解AI

●作者在北京主講AI文創應用沙龍。
●作者在北京主講AI文創應用沙龍。

  午後的北京,在我們精心布置紫荊文化廣場的沙龍現場,空氣中瀰漫着思維碰撞前的期待與興奮。3月30日下午,我有幸作為主辦方和主講嘉賓,與眾多業界同仁、新銳力量齊聚一堂,共同參與了這場意義非凡的「AI文創應用沙龍」,分享大模型及智能體的理論和實操。回想起活動中的點滴,從前期的精心籌備到現場的熱烈討論,再到結束後意猶未盡的回味,我的內心依然充滿着激動與滿足。

  在分享環節,我有幸向各位來賓闡述了我對於人工智能,特別是「智能體」(Agent)設計理念的一些思考。我嘗試從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寶庫中汲取靈感,用大家更為熟悉的《易經》哲學來進行類比和解讀。

  在我看來,一個所謂的「智能體」,無論其外在表現多麼複雜,其核心運作機制都離不開幾個基本要素:輸入(感知環境)、輸出(執行動作)、儲存(記憶信息)、外部控制(接收指令或規則)以及創造(生成新內容或策略)。當我深入思考這五個核心參數時,我驚奇地發現,它們與中國古代哲學經典《易經》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着某種深刻的暗合。五行相生相剋以及同類比和的關係,構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描述了世間萬物的基本互動模式。同樣,智能體的這五個核心要素,也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建起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統。這並非牽強附會,而是試圖在不同知識體系間尋找底層的共通邏輯。

  進一步思考,這五個核心要素(參數)並非只有「開」與「關」兩種狀態。它們可以有不同的「程度」或「模式」。比如,可以「全開」(功能最大化),可以「全關」(功能禁用),更存在着大量的「中間態」。這種中間態還可以細分,比如偏向積極(「少陽」),或者偏向保守(「少陰」)。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易經》中的卦象變化,從最基本的「乾」(太陽,代表全開)與「坤」(太陰,代表全關),到各種陰陽爻組合形成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萬物的無窮變化與可能性。如果我們將智能體的五個核心參數,每一種都賦予四種基本狀態,那麼理論上就可以組合出4的5次方,也就是1,024種基礎形態各異的智能體。這說明,智能體的世界遠非單一模式,而是充滿了豐富性和多樣性。看似高深莫測的AI,其底層構建邏輯甚至能從古老的東方智慧中找到理解的鑰匙。

  在分享中,我特別強調了一個觀點:當前AI領域的發展,似乎存在一種「簡單粗暴」的傾向,即過度追求算力、能耗和模型規模的極致,「力大磚飛」,彷彿只有開着「法拉利」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狂飆才算是成功。誠然,頂尖的性能在特定場景下至關重要,但是,真實的世界是豐富多彩且充滿約束的。我們不能只盯着「零」和「無窮大」這兩端。正如我們從北京的亦莊去朝陽,並非每天都需要、也並非總能負擔得起駕駛頂級跑車。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性價比高、能耗低、靈活適應需求的解決方案。

  我認為,AI在文創領域的應用,尤其需要關注和探索「中間地帶」的價值。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恰到好處」地融入創作流程、提升效率、激發靈感的智能工具,而不是取代創作者本身的全能巨獸。例如,可以設計出在大部分時間處於「休眠」狀態,僅在接收到特定觸發信號(如用戶指令、環境變化)時才被激活,完成任務後再次進入低能耗狀態的智能體。這種「平時沉睡,一叫就醒,幹完活接着睡」的模式,或許更能滿足文創領域對成本和效率有精細考量的需求。找到適合特定場景的、經濟高效的AI應用模式,這片廣闊的「中間地帶」,才是未來AI賦能文創產業最富饒、最值得耕耘的土壤。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分享似乎引起了在場嘉賓的共鳴。在隨後的互動環節,大家圍繞AI在劇本創作、視覺設計、音樂生成、IP孵化、用戶體驗優化等方面的具體應用場景展開了深入探討。可以感受到,大家對於AI技術如何真正落地、如何與現有文創工作流結合、如何解決實際痛點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待。

  人工智能不是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和強大的工具。如何駕馭好這個工具,讓它真正服務於文化創意的繁榮,服務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正是我們這代文創人需要共同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