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大灣區拍電影易非易 難非難
小 臻
政府鼓勵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許多人都感覺到講就容易實行就難,實在太多行政上枝節問題未必能解決到。最近香港導演侯楚峰拍了部大灣區鄉村振興題材的劇情片電影《再見,也許不再見》,這部小成本的純劇情片,目前在內地上映一周,票房不可能與其他大製作比肩,但口碑很不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溫暖情故事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侯導演有位曾在香港新藝城做宣發的爸爸,說以他的人脈可以幫兒子手吧,他說內地電影宣發費太貴,我們中小型製怍很難學其他片商那樣做,他們動輒就用幾千萬甚至億元做宣發費,電影枱面票房收入與真正回收的實數只是總數的四成,我們不可以輕易拿這麼多錢做宣發,希望靠人脈支持。
目前院線也很支持《再見,也許不再見》,一般電影的映期是一個月,而他們獲得超過一個月的映期,期待多些年輕人入場觀看。侯導演期待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盡可能地和更多觀眾見面,他們也希望將影片帶回香港放映,讓行內人也了解多些電影人如何融入大灣區搞製作。
侯導演直認目前能夠拍一部長片真的不容易,最難當然是找資金,自己是香港人入去發展,能獲得內地企業投資開戲已經很幸運,此次電影在廣州增城拍攝也獲得來自廣州的投資和政策支持。他有申請香港電影基金卻沒獲批資助,理由是題材不屬本地內容。筆者很奇怪,大家不是強調與大灣區創意產業合作嗎?怎麼就不符合申請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條件呢?條例是否過時?
據侯導演講電影融資也很費勁,大灣區企業不是沒有錢,而是他們思維太強調商業性,不是害怕蝕本就是希望帶着為旗下產品宣傳為主要目標,作為電影創作者要花很多時間精神去說服他們。其實廣東省的行內人也認為影視行業發展比起北京 、上海是滯後的,原因與人才及政策問題有關。其實大灣區有極富嶺南文化的元素等待挖掘,如何提煉、轉化這些傳統文化的當代性故事是創作者要做的功課。侯導演也認同,正因為大灣區影視行業發展仍有很大空間,目前階段正合年輕影人衝刺。也寄望借助更多香港專業影視力量來加持,為嶺南題材的電影創作輸入港味,讓大灣區題材的影片更容易推向內陸腹地城市以及海外市場。
目前內地流行微電影和短片,搞微電影和短片的從業員甚至比拍電影的人收入更多,侯導演覺得屬生存的現實問題,他的工作室也有拍,讓年輕導演有機會磨煉拍片技巧,題材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場的。他也不主張長期拍微電影,因為長遠會影響創作有深度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