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衛國公變托塔天王 李靖「成神」之路

●圖為毗沙門天王像。 網上圖片
●圖為毗沙門天王像。 網上圖片

  前文提及,《封神演義》陳塘關總兵「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是佛教「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今天,接續說說李靖的故事。

  佛教有「四大天王」的信仰,分別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毗樓勒叉天王)、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而多聞天王同時也是「四大天王」的首領。在婆羅門教的傳說中,毗沙門天王曾經率「夜叉」部眾與毗濕奴打敗魔王,故此被後世尊為「武神」。

  「神兵」退吐蕃 天王封「軍神」

  在唐代,更有佛典記載,唐玄宗得毗沙門天王之助,擊退吐蕃的入侵。據《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載,天寶中葉,吐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唐玄宗詔不空入朝,只見不空秉持香爐誦「仁王密語」十四遍,天上忽然出現五百員「神兵」。

  玄宗見此大驚,不空於是答道:「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其後,果然有軍報上達,指「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之間有「神兵長偉,鼓角喧鳴山地崩震」。吐蕃部眾「驚潰」,且「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吐蕃主帥。於是,吐蕃只有退兵。

  從此以後,唐玄宗便敕令「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毗沙門天王「戰神」之兵在中國不脛而走。

  至於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在玄宗時期,已經定型了。玄宗時期李筌曾有一篇《祭毗沙門天王文》指出毗沙門天王「寶塔在手,金甲被身」,清楚地描繪出這位「托塔天王」的形象。

  經歷相似 形象相融

  那為什麼「托塔天王」又會變成李靖?這大抵是因為毗沙門天王在唐代以「軍神」「戰神」見著,而同代的衛國公李靖也是著名的現實「軍神」。

  再者,作為「凌煙閣」二十四開國功臣之一的李靖,在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獲封「武廟十哲」,與武成王姜子牙同享千秋祭祀。

  其後,唐德平建中三年(782年)、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三次武廟祭祀名單調整中,都同樣獲保留配享之列(秦武安君白起便是遭宋太祖除名),所以李靖在民間也從「人」升格為「神」,而且還是「軍神」「戰神」。這可能就是毗沙門天王與李靖合流的原因之一。

  其實早在唐代時,李靖已經被賦予「神通」。唐朝志怪小說《續玄怪錄》曾記載了李靖應「龍王之母」的要求,身騎飛馬、手持雨器,代替龍王施雨。在這個故事中,李靖給描繪成有降雨大能之人,無異加速了李靖的「成神」過程。

  此外,李靖曾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高齡掛帥,率兵大破吐谷渾,使其全國投降於唐朝。而吐谷渾與吐蕃同為唐朝西北的游牧民族,故此,民間也有可能因此把毗沙門天王與李靖放在一起。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