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一簽多行」 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消費中心


  鄧清河 全國政協教科衞體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會長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培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中心,對於打造全球消費資源集聚地、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重要意義。筆者建議,進一步放寬內地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政策,擴大適用範圍,釋放內地消費潛力,促進粵港澳零售業互助提升,加快灣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一簽多行」政策是促進跨境消費、推動灣區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不僅起到了穩固香港市民對本地經濟信心的積極作用,也符合兩地居民希望持續深化融合發展的民意。然而,「一簽多行」政策目前仍然存在優化空間。

  首先,政策覆蓋面不足。大灣區總人口超過8,600萬,但目前「一簽多行」政策僅限於深圳,尚未覆蓋廣州、佛山、東莞等大灣區核心城市,限制了這些地區居民赴港消費的頻率和便利性;其次,消費潛能亟待釋放。廣州作為常住人口超1,800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前列的超大城市,居民跨境消費需求旺盛。佛山、東莞等製造業強市亦擁有大量高收入群體,其消費升級需求同樣迫切;還有,灣區消費協同不足,缺乏便捷的通關政策,阻礙了大灣區內城市間的消費互動,難以形成以香港為視窗、內地為腹地的國際消費中心網路。

  對此,筆者建議,分階段擴大政策適用範圍。建議2025年內將「一簽多行」政策擴展至廣州,充分發揮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的輻射帶動作用。2026年將政策延伸至佛山、東莞,啟動這兩座製造業強市的消費升級需求。再逐步將「一簽多行」政策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最終實現灣區居民跨境消費「自由行」;伴隨「一簽多行」的實施,內地旅客來港頻次增加,建議進一步提高免稅額,促進兩地消費往來,將「人流」轉化為「金流」,最大程度發揮政策紅利;建議打造「無界灣區」多元一體消費中心,以消費為紐帶,在「一簽多行」政策配合下,推動傳統商圈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打造集國內外零售品牌、文化旅遊、特色餐飲、民俗體驗等多元一體的粵港澳國際消費中心,形成灣區內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

  通過實施上述建議,預期可提振香港經濟,吸引更多內地遊客赴港消費,促進香港零售業復蘇,鞏固其國際消費中心地位,「旺丁又旺財」;促進產業升級,推動港澳服務業與內地製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大灣區產業鏈協同發展;深化灣區融合,加強粵港澳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推動灣區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