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流落民間未聞於政 後主劉禪形象遭貶


想跟大家玩一個有關歷史的心理測驗遊戲,題目是:你心目中,三國時代蜀漢後主劉禪,是什麼形象?
或許很多人腦海中即時浮起一個景象:一個中年胖漢,頭戴冠冕,身穿錦袍,一手拿着雞腿,另一手拿着酒杯,吃得肉汁淋漓、酒水四溢。他一邊看美麗宮女獻舞,一邊笑嚷着:「此間樂,不思蜀。」
昏君形象深入人心
筆者還曾看過一些圖解成語故事,介紹「樂不思蜀」時,畫冊中的劉禪正是一個癡肥胖漢,唇上留有兩撇鼠鬚,形貌粗魯卑劣,頭上冠冕也是歪歪斜斜。為什麼如此貶低這位蜀漢後主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批評一些「富二代」是「二世祖」「扶不起的阿斗」。這個所謂「阿斗」,就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後主劉禪。他的知名度很高,初登場時就是「趙子龍百萬軍中藏阿斗」;其次是劉備「白帝城託孤」,並說明若此子不肖,諸葛亮可取而代之;跟着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他的諄諄告誡,叫他親賢臣、遠小人;最後是亡國後樂不思蜀、猥瑣不振的樣子。都不是什麼正面形象。
在裴松之《三國志注》中推算,後主是在建安十二年出生。建安十三年劉備敗於長坂,棄妻兒而走,後主當時一歲左右,「趙雲抱弱子以免。」《三國演義》更據此而演繹出緊張驚險的「百萬軍中藏阿斗」的故事,敘述趙子龍救出阿斗,抱之跪獻劉備。劉備將嬰孩怒擲地上,說:「此犬兒幾乎害我損失一員虎將。」自此趙子龍對劉備忠心不二。
有人說這是劉備的謀略,也有人開玩笑說:阿斗是這個時候摔壞了腦,從此成了「窩囊廢」、日後的「昏庸皇帝」。
劉禪的性格與他的身世和經歷有關。根據《三國志》引述《魏略》記載:因劉備被曹軍追擊,棄家屬後奔荊州,劉禪隨人西入漢中,被扶風人劉括買為養子,日後替他娶婦生子,直到張魯尋到他,送他與劉備重聚。他雖被立為太子,諸葛亮以他「未聞於政」,仍自己主理朝政內外的事情,所以劉禪沒有參與施政。
對軍民百姓心懷仁慈
也許因為劉禪流落民間,看到很多戰爭帶來的禍害,他吃過苦,看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戰爭慘況,也親身感受過百姓顛沛流離的苦難,所以他是比較仁慈的。
他曾說:「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證明他是個通達明理的人。雖然古代君主地位至高無尚,諸葛亮始終是他的臣子,他也能與諸葛亮保持和諧關係,甚至做到「事之如父」。
劉備生前,諸葛亮曾經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或許你會認為這些是諸葛亮的一番恭維話或者安慰之辭,那如何看待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呢?
《晉書·李密傳》提到,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以與春秋霸主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就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足以抗衡強魏,可劉備臨終那句諸葛亮可取而代之又讓劉禪情何以堪?劉禪廿二歲時,諸葛亮仍事無巨細、大權獨攬,在《前出師表》中不但吩咐文武政總各項工作負責官員,對劉禪仍然以教訓小孩的口吻提耳面教,要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從另一角度看,劉禪為了維護君臣關係做了許多忍讓。
縱觀劉禪一生,史家對劉禪最大的批評是當魏國兵臨城下時主動投降,而不是浴血奮戰;亦有史家說,他看重人民的生命,不求名留史冊。
沒有冠冕堂皇的道理,也沒有為保自己的江山而叫軍民犧牲,劉禪所做所言就如當日劉璋舉國向劉備投降一樣,說:「吾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罪也,於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三國演義》)而劉禪這樣做,最後背上了千秋罵名。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