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記基本法初衷 展現「一國兩制」優勢
江樂士
今年4月4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三十五周年。香港基本法頒布於1990年,確立香港在回歸祖國之後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一國兩制」由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旨在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動中國和平統一。鄧小平與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展開談判,促成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強調鞏固提升香港特質,在回歸後發揮更大價值。六年後,基本法的制定工作在鄧小平親自督導下完成, 體現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精神。
彰顯鄧小平寬廣政治胸襟
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又明確「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鄧小平對「愛國者」概念作出闡釋,強調其核心在於「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2024年,即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評價鄧小平提出的 「一國兩制」政策,稱其「開闢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新路徑」,並稱鄧小平是「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際主義者」。
基本法的制定彰顯了鄧小平寬廣的政治胸襟,印證了他對香港制度特性的精準把握。
基本法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的根本原則,讓香港維持既有運作模式。基本法又確立香港擁有自己獨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司法權範疇包括本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基本法的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自香港回歸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累計僅為基本法作六次釋法,表明對特區高度自治的最大尊重。
香港司法保留國際化特色
香港終審法院採用本地常任法官與海外非常任法官共同構成的混合審判機制,海外非常任法官可以來自世界任何普通法地區。當前六位海外非常任法官中,四位來自澳洲,兩位來自英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司法亦保留國際化特色。至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與在其他普通法地區,普遍由本國公民出任的常規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一國兩制」保障香港延續普通法制度,深度對接國際司法體系,既實現本地法律人才海外深造後在港執業,又為境外司法專才提供在港執業發展空間。至於基本法也授權特區政府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辦法,安排有關當地和外來的律師在港執業,令法律制度運作更高效。
「一國兩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香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擁有聯通世界的特色優勢。2024年,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世界正義工程法治指數中,香港排名第二十三位;《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排名中,香港高校包攬前四;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將香港評為亞洲領先的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
在基本法頒布三十五周年之際,每一位心繫香港的人應深感慶幸。我們應當對鄧小平、當年的基本法草委,以及矢志踐行 「一國兩制」的愛國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為前刑事檢控專員。本文的英文版原文刊登於《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