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察】少了「外交」 多了內涵

首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與十二年前舉行的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相比,今年的會議名稱中多了「中央」兩個字,少了「外交」兩個字。會議名稱「加減」之間的細微變化,折射出中國周邊工作從外交「唱主角」,到各個領域「百花齊放」的新局面。這背後是十多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交流合作廣度與深度的極大拓展和加深,凸顯周邊工作的重要地位。
十二年前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周邊國家紛紛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中國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提質升級。如今,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目前,中國已成為周邊國家主要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是1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會議因應世界變局
此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召開之際,正值美國政府對全球大肆加徵關稅之時。「當前我國同周邊關係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此次會議顯然有應對當下世界變局之意。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特朗普上台後,更是鼓吹「美國優先」,對其他國家大搞霸權霸凌,在全球揮起所謂「對等關稅」大棒。
面對世界新變局,特別是美國的種種極限施壓和霸道霸凌,中國一方面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全力為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對施壓霸凌打出「組合拳」的同時,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世界共享機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周邊工作,實際上就是中國自己家門口的工作。做好周邊工作,既是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重要一環,也是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與周邊國家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關鍵支撐。
今天的中國,早已成為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的最大引擎。「家和萬事興」,相信只要秉持「共同家園」理念,堅持周邊命運共同體方向,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來越好,成為全球合作的標杆和示範田。●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中國與周邊地區近期合作新進展(部分)
2024年12月27日 中吉烏鐵路項目正式啟動。
2024年12月30日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年度開行量首破萬列。
2025年3月 北京至中亞國際鐵路貨運班列正式開通。
2025年年內 中泰鐵路計劃啟動二期工程。
截至2025年4月6日 中老鐵路已累計運輸貨物達5,683萬噸,其中跨境貨物1,319萬噸,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